180國協議:塑膠垃圾輸出須接收國先同意
填補巴塞爾公約漏洞 盼阻富國傾倒廢物
逾180個國家上周五(10日)同意修補規管跨國有害廢棄物的《巴塞爾公約》漏洞,把塑膠廢料納入管制範圍,讓其他國家要輸出相關廢料到這些簽約國時,必須先徵得接收國政府同意。此新聯合國協議預料能抑制富國肆意把難以回收重用的塑膠廢料運往窮國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1992年生效的《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獲中國(包括港澳)、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187方確認,旨在防止非法運送有害廢棄物行為,惟漏洞多多,例如凡能「循環再用」的電子垃圾等有毒廢料,均不屬監管範圍,但涉事國的關口通常沒有充足設備檢定其循環可用的質量。
此外,輸出得最多塑膠廢料等垃圾的美國,雖然簽署了公約但從來沒有確認。公約亦一直未把塑膠廢料列為有害物質。
惟時移世易,塑膠廢料已是眾所周知的一大環境污染禍根,估計有多達1億噸在海上漂流。不少富裕國家為省時省事,寧願花錢輸出國內的劣質塑膠垃圾予別國商家處理。
聯合國環境署巴塞爾、鹿特丹和斯德哥爾摩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佩耶(Rolph Payet)上周五發表聲明指出,《巴塞爾公約》締約各方1400名代表在為期12日的大會上,達成了「具法律約束力、涵蓋全球的管理塑膠垃圾機制」,186個國家聯同歐盟同意把塑膠納入《巴塞爾公約》受法律規管的框架,使塑膠廢料全球貿易變得更透明與更受規範。《衛報》引述倡導組織的新聞稿稱,新修訂於一年後生效,屆時美國等任何國家「不能」把塑膠垃圾,輸往任何「屬《巴塞爾公約》成員但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的發展中國家。
聯合國環境署代表珮逸(Rolph Payet)形容這是「歷史性」(historic)新協議,又稱成果遠比預期好。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蘭貝蒂尼(Marco Lambertini)表示,富裕國家撇下承擔大量塑膠廢料的責任已久,新的協議糾正了不平衡和重拾問責。
綠色和平上月發表的報告指出,美、英、德、日是主要輸出塑膠廢料國。美國與會代表反對修訂,主張各國自願控制塑膠廢料,這比具法律約束力的措施有用,又稱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基建會是有效的解決辦法。由於美國僅簽署了公約卻迄未確認生效,其建議不屬主要磋商內容,也沒有投票權。「美國化學理事會」發言人則稱,美國可能分別與個別國家洽談污染塑膠交易的協議。
此外,台灣、科索沃、東蒂汶等10個國家地區並不屬於《巴塞爾公約》成員,有可能成為塑膠廢料的新目的地。受中國大陸輸入廢料禁令影響,台灣去年初至年中,入口的塑膠廢料大增,由2017年中的平均每月1萬噸,大增至去年8月的超過5萬噸。後來台灣收緊入口,之後數字才回落至約2萬噸。(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