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分鐘﹕全球暖化 大堡礁珊瑚白化
【明報專訊】談起澳洲,筆者便想起其多樣化生態和自然環境,但隨茈球氣候變化及其他人為問題,該國的生態系統面臨挑戰。澳洲的大堡礁是聞名於世的旅遊熱點,雖然政府已經對海底珊瑚礁加以保護,但仍難以抵擋因氣候問題而出現的白化現象。除此之外,澳洲的生態環境又是否如外界想像般完美?
澳洲東岸以海洋生態聞名,當中位於昆士蘭州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堡礁沿海岸線於海底生長,全長2300公里,包含逾400種珊瑚,同時為多樣化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所,當中有超過1600種魚類及3000種軟體動物。
海洋熱浪摧珙懋銝s恢復能力
早於1981年,大堡礁近35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就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海洋生態專家也常以大堡礁的生物作為研究對象,例如瀕臨絕種的綠海龜。綠海龜在大堡礁生活了約1.5億年,鱷魚和鯊魚則分別生活了2億及4億年,3種生物被稱為大堡礁的「水中恐龍」。
大堡礁珊瑚礁群的白化問題日漸嚴重。一份2019年4月於美國《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澳洲東岸連續的海洋熱浪不止嚴重傷害當地珊瑚幼蟲及共生藻,更徹底摧珙懋銝s的恢復能力,觸發廣泛生態崩潰的危機。
珊瑚本身為白色,因於其體內共生的海藻有不同顏色,才出現五顏六色。這些海藻透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當共生藻離開或死亡,珊瑚失去營養來源、變回白色的現象,稱為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共生藻死亡主要因為污染和海水溫度上升,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也會令海水變酸,導致珊瑚的骨幹溶解。
研究報告籲國際社會減碳排放
該研究報告又指出,以1990年代為基準,大堡礁的長度已減少約90%,2016至2017年間的白化破壞大堡礁近三分之二的珊瑚生態。報告強調白化與全球暖化引致海洋溫度升高的關係,而單靠澳洲一國之力無法改善珊瑚生態,呼籲國際社會合力減少碳排放。根據香港海洋公園的資料,全球的珊瑚礁為約25%的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因此其消失將令大量海洋生物受到威脅。
珊瑚是動物、植物還是死物?
珊瑚的英文是coral,但根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資料,「珊瑚」一詞來自古波斯語「sanga」,有石頭的意思,那是否代表珊瑚跟石頭一樣是死物?事實並非如此。珊瑚是由珊瑚蟲組成的動物群體,可分為軟珊瑚及硬珊瑚,前者由軟組織連接,後者由碳酸鈣骨幹組成,珊瑚礁由硬珊瑚經過數百年形成。珊瑚的動態看似隨海水飄浮,其實部分珊瑚長有觸手,可以捕捉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圖2)
林業協議礙生態評估
1997至2001年間,澳洲聯邦政府與4個州政府簽署共10份、為期20年的Regional Forest Agreements(RFA,偏遠地區林業協議),由各州政府自行管理區內森林,目的是平衡經濟、社會及環境方面對林木的需求,卻令聯邦政府失去評估各項伐木工程對生態影響的權力。英國《衛報》2019年3月報道,有報告指出自協議簽署以來,澳洲有11種森林脊椎動物物種「瀕危(endangered)」或「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野貓威脅原生物種
2015年澳洲政府為了保護原生物種生態,包括各種鼠類及有袋動物物種,決定大規模捕殺野貓(feral cat)。澳洲有約600萬隻野貓,政府計劃至2020年捕殺當中200萬隻。牠們既破壞農民莊稼,更促使至少27種本土哺乳動物滅絕。
澳洲政府捕殺野貓的方式是把混和了毒藥的肉腸高空投落野貓群集地區,牠們食後會於15分鐘內毒發身亡,另配合使用捕獸器和槍殺方法。動物權益監察組織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批評政府做法「殘忍得令人可怕」(horrifically cruel)。有生態保育家稱,光是捕殺野貓不足以保護原生物種,都市化、採礦與伐林破壞棲息地,也是威脅生物多樣的重要因素。
資料來源:澳洲官方旅遊網站、昆士蘭旅遊及活動推廣局、澳洲政府、香港海洋公園網頁、綜合報道
文:鄭寶欣
[通通識 第5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