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廳:決定的瞬間
【明報專訊】遊玩、舉行生日會時,大家會拍照留念嗎?有時觀察四周,看見有趣或印象深刻的情景、事物,會想把它們拍攝下來記錄嗎?
生活當中,有許多難忘時刻,很多年前,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提出了「決定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攝影理論,對攝影界影響深遠呢!
開創現代新聞攝影
攝影方式多樣,有些人會花時間將事物擺放得美美的才拍攝(例如食物照),又或預先想好「甫士」才拍造型照,但也有些照片更在乎真實的呈現,不經「造型設計」、靠攝影師的構圖角度、美感直接將現實情景拍下的,我們稱為「紀實攝影」,新聞照片就屬於此類。
布列松以攝影記錄真實生活、開創現代新聞攝影,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而他往往能將生活的場景拍得像藝術照片一樣。
(圖1)看來像電影海報、充滿藝術感,卻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這是布列松1965年11月13日在東京一個歌舞伎演員的葬禮上,拍下前往送別的人用手帕靜靜拭淚的場面,看來安靜而且悲傷,雖然不是刻意鋪排,但令人感受深刻。
「不剪裁 不擺拍 記錄歷史」
這就是布列松所說的「決定的瞬間」,即生活中有很多沒法重來的經歷,一旦遇上,攝影師就憑經驗、感受、直覺及其學問基礎,在一瞬間構思好拍攝的角度,將那時刻拍下,真實而又拍攝得好的照片,往往更能撼動人心。
布列松周遊各國記錄歷史時刻,如戰後經濟騰飛的日本、1948年到北京目擊政權交接及印度獨立(圖2)。曾經被英國管治的印度、巴基斯坦在1947年宣布各自獨立,因此出現不少從印度往巴基斯坦,或巴基斯坦往印度的難民,布列松在印度旁遮普一個有30萬人的難民營拍攝到難民為了驅趕憂慮而做運動的場面。
■知多點
喜愛繪畫
布列松喜歡從平凡、日常生活找題材拍攝,留下多達數百萬張作品,但他本人卻不喜歡被拍攝,少有他「乖乖」被拍的人像照呢!布列松是一代大師,但他晚年淡出攝影,重拾兒時最愛的畫筆。
●攝影師一直在處理不斷消失的事物,錯過某個瞬間,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能讓同樣的瞬間再發生。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想一想
你認為要把握「決定的瞬間」需要什麼元素?
文:大海
圖:Magnum Photos
[常識學堂 第1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