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再「光禿禿」 為流產胎做衫仔 義工助家長釋懷
【明報專訊】手術過後,張太眼前所見,是穿上「衫仔、帽仔」、蓋上「被仔」的兒子,感覺他安詳地走了。她對兒子身上的衣物沒特別要求,「有已經好開心」;醫院護士亦將印有「腳板仔」的心意卡交給她。今年5月,張太懷孕至第21周時,因腹中胎兒患愛德華氏症候群,醫生說出生後也活不久。張太決定接受人工流產手術,為兒子準備身後事時,她感到徬徨和迷惘,本想自製衣物,但不太知道尺寸。醫院姑娘對她說,「不用擔心,有義工,有衫仔、帽仔提供」,張太頓時鬆了一口氣。她覺得,兒子不是光禿禿地離去,「做媽媽的(個心)會舒服點」。張太亦希望日後可當義工製衣,幫助同路人。
明報記者 陳嘉詠
款式布料花心思
醫院姑娘口中的義工,相信其中一人是莊太。「兩塊布要先剪好,再用衣車縫埋,然後整衣領,加上花邊……」年逾60歲的莊太,一邊介紹為夭折或流產嬰兒製衣的過程,雙手一邊細翻一件件的「藝術品」,又向社工問道「是否用了幼的花邊」,說粗的較漂亮。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又一村)去年開展名為「TAKE CARE ANNIE 愛生命計劃」,項目之一是為早夭嬰兒的父母提供「天使衣物包」。莊太是義工導師,負責教導其他義工如何製造合適衣物。義工事前需了解計劃內容及意義,由10月開班至今,共有6名義工參加。
眼前藍色、粉紅色衣物尺寸不同,有的是碎花圖案,亦有卡通人物,觸摸時感到布料明顯有別。莊太稱,製衣絕非「求求其其」,中心社工特意到深水鶗泵瘣z選合適及匹配的布料。尼龍布料不吸水並不合適,早夭嬰兒或會有血水留在衣物,義工擔心不好看,故會選用棉或吸水布料;初時以中性如藍色為主,但慢慢構思更多款式,分為男女,重點希望父母「有得揀」。嬰兒頭部凹凸不平,故會縫製小帽子為他們戴上。
小帽子蓋凹凸頭部
莊太認為計劃很有意義,有義工甚至將布料帶回家縫製,令她十分感動。她相信未成形的胎兒對母親而言都是生命,突然失去孩子,「先不說怎樣預備衣物,她們處理自己(情緒)都未處理到」。莊太可以想像,當這群母親感到六神無主和無助時,接到衣物時的心情。
今年製衣逾百件送父母
中心單位主任王瑞芳稱,去年瑪麗醫院聯絡中心合作,先由天水圍的中心製造衣物,但因需求增多,故今年又一村的中心亦展開此項目。她說,6個尺寸由醫院提供,今年兩個中心合共製逾百件衣物送到8間醫院,再由醫護人員送到所需父母手中,數目供不應求。此外,計劃亦備有心意卡供父母寫上心聲及貼上照片等;另送上「天使足[包」,內有說明書及石膏粉,讓夭折嬰兒留下足[模型。王瑞芳說,計劃同時為醫院轉介個案提供產前產後電話慰問服務、輔導服務等。計劃由已逝夫婦李露華及陳妙霞捐款支持,為期3年。明年過後,要視乎有否新資金以延續。
設有電話慰問輔導服務
王瑞芳又稱,多年前起,已有熱心醫護花額外時間為這群嬰兒製衣或製卡。她認為重點在於大眾如何看待早夭胎兒,生命需被尊重、有尊嚴地對待,「是否要著番件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