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互倚 分手代價甚於冷戰
專家拆解美對華「接觸政策」轉變
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發表演說,檢視美國對華政策,普遍被視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逆轉,令外界憂慮中美會否出現昔日美蘇冷戰。中美關係專家趙穗生和崔大偉向本報指出,跟昔日美蘇冷戰不同的是,中美受惠接觸政策,已在經濟上建立緊密聯繫,相互依賴極深,因此要執行所謂的「脫?」政策亦見困難,遑論出現冷戰式的全面圍堵,但如果華府執意推動脫?,則肯定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比冷戰更深遠廣泛的影響。明報記者 周宏量
美國1947年宣布實行「圍堵」(containment)政策,阻止蘇聯擴張及共產主義傳播,展開美蘇冷戰序幕,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將美蘇對峙描述成「自由世界人民與極權政權」之爭。美國此後在政治、經濟等各領域全面圍堵蘇聯。
美國自1972年時任總統尼克遜訪華以來對中國展開「接觸政策」(engagement policy),但美國副總統彭斯今年10月在哈德遜研究發表特朗普政府對華新政策的演說普遍被視為宣告此一政策的終結。演說不久,《經濟學人》即以「中國對美國:接觸之終結」為封面主題,形容美國開始視中國為戰略對手——帶惡意的參與者和規則破壞者,甚至認為彭斯的演說相當於「新冷戰的提前號角」。丹佛大學中美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認為,彭斯的演說為特朗普政府「全面否定接觸政策」,覺得這套長年政策完全失敗了,進而走得更遠,即全面「脫?」(disengagement),但他質疑此舉無法解決問題,美國本身亦做不到。
所謂「脫?」,據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David Zweig)解釋,即從中美原來的深厚融合,以開徵關稅、限制留學、減少科技合作和封鎖投資等手段走回頭路。他相信,美國對華不止經濟上「脫?」,更可能會在南海問題上朝「圍堵」策略發展,所謂圍堵即每當中國想走出來,美國就將其推回去,有時更會出兵主動遏制,一如韓戰和越戰。
趙穗生則認為,美國過去的「接觸政策」是鼓勵與中國全方位建立關係,愈多連繫愈好,但現在會是有選擇的,對於美國經濟有利或沒有妨害的可以繼續,但要防止中國利用美國的開放社會和經濟,不讓中國以美國為代價謀取利益,不算脫?,更談不上圍堵。他解釋,美國若要圍堵中國,便應建立戰略同盟,但特朗普跟歐盟和日本的關係「弄得一塌糊塗」,將它們推到對立面。
美前財長警告「新冷戰」「經濟鐵幕」
彭斯最近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警告中國若想避免跟美國全面冷戰,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其行為,華府內部對「新冷戰」態度不一,像國務卿蓬佩奧便曾指無意向中國發起冷戰或圍堵政策。不過美國政壇的風向確在改變,連向來對華友好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本月初也警告,中美若未能達成和解,「新冷戰」將迫在眉睫,甚至出現「經濟鐵幕」。
趙穗生相信,「新冷戰」不可能,因為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甚深,更已發展出「誰也離不開誰」的雙生產業鏈和國際分工,只是中方獲利較多,但「脫?」對美國經濟影響也很大。對比之下,美蘇之間根本沒這種經濟關係,只是軍事上威脅到美國,如今中國更是全方位地跟美國以至國際社會建立關係,因此美國不可能跟中國全面脫?。
崔大偉則認為,倘若美國真的試圖跟中國「脫?」,肯定會對全球造成比昔日冷戰更深遠和廣泛的影響。他解釋,中美「脫?」意味?全球生產鏈的解體,美國科技和中國組裝的結合是全球經濟非常重要一環,這種經濟聯繫是昔日冷戰時美蘇之間不存在的。他形容,這也是為何沒有多少人認為美國真的做得到,並質疑特朗普不了解全球產業體系,即使組裝搬離中國,也是中美皆受創,而且即使華府有心推動其他國家亦跟中國「脫?」,其他國家也未必願意,這樣反而損害美國的全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