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拳王曹星如崛起,令港人重拾對拳擊(西洋拳)熱情;而泰拳近年亦成為香港熱門健身運動,拳館遍地開花。西洋拳和泰拳皆為擂台運動,講究「一膽二力三功夫」,惟兩者的認受性和博擊方法差異甚大。 近年泰拳雖已被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納入為認可體育項目,惟在國際大型賽事中,如奧運及亞運會,暫時僅設有拳擊項目,亦即西洋拳博擊。資深泰拳教練鄭家明認為,由於香港泰拳拳手所獲政府資助不足,現時本港只能出產業餘拳手,難以在國際賽事中取得驕人成績,故未能引起港人注意及增加政府和民間資助。 仍非奧運正式項目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指出,政府對體育資助一般會視乎運動的普及程度,由於泰拳屬對戰運動,相對較危險,或難以在兒童發育階段廣泛推廣,故在香港未算普及。 西洋拳和泰拳的博擊方法亦不盡相同。就西洋拳而言,拳手只能正面攻擊對手腰以上、額頭以下的身體部位,後腦、背部及腰以下部位皆不能攻擊;至於泰拳則為「八肢之技藝」,拳手可透過拳、腳、肘、膝,利用全身力量攻擊。 至於比賽準則,香港西洋拳跟隨國際拳擊總會(AIBA)準則,賽事分3回合,每回合3分鐘,休息1分鐘;泰拳跟隨國際泰拳總會(IFMA)規定,業餘賽同分3回合,惟可分每回合2分鐘、休息1分鐘及每回合3分鐘、休息2分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