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學第一課,教育大學文學與文化學助理教授姜鍾赫會跟學生介紹他的背景,在韓國出生,在台灣長大,分別在美國和香港接受高等教育,韓國與他的關係其實不緊密,有一段長時間對自己的身分感到迷惘。他如此介紹自己,因為他看到不少香港學生同樣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迷惘,而他最想跟學生說的是:「身分認同不應由別人去界定,而是來自自己的意識。」
作為歷史學者,姜鍾赫認為以教授國家歷史來增加國民身分認同,只是「其中一個方法」,他不反對,「但如果只為了這個目的而選擇性地教導歷史,可能不太好」。
韓國出生無歸屬感
他亦曾對自己的身分感到迷惘。從小到大,姜鍾赫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出生於韓國,父母都是韓國人,他的母親亦強調他是韓國人;但他5歲已隨家人到台灣生活,「每次回去韓國,我感受不到我是屬於那堙F當我在台灣,我感覺自己是屬於這堙A但我有很多事情做不了,例如我不能投票,因我不能放棄韓國國籍」。
在美留學終認同多重身分
父親曾想過到中國傳教,機緣巧合下成為中國歷史教授,受到父親影響,對歷史同樣濃厚興趣的姜鍾赫到美國讀大學。每當有人問他從哪堥荂A他便感到不知所措,他的確從台灣來,但同時又是韓國人。在美國讀書期間,他看到不少移民都有相同問題,他終於覺悟「It's ok not to have an identity,it's ok to have multiple identities(可以沒有身分,亦可以擁有多重身分)」,多年來的結解開,終於釋懷。
2009年他來到香港修讀博士,2013年到教育大學文學與文化學系擔任講師,現時為助理教授,教授中國及香港近代史。姜鍾赫發現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對身分認同感疑惑,尤其年輕人,「因別人向他們說的與他們自己所感受到的是兩回事,可能父母跟他們說是中國人,但在他們心婸{為中國與自己有距離,他們亦不太關心中國所發生的事,有些人亦會討厭中國,他們認為香港因中國的緣故而正在改變」。
理解香港年輕人身分疑惑
近年不少年輕人都在探討身分認同問題,姜鍾赫說有學生開始對香港歷史感興趣,「是一個好開始,但這只是學習歷史的第一步」。歷史講求證據,他會要求學生自行做資料蒐集,亦會提醒他們勿只集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作為過來人,他理解學生的迷惘,從小彷彿都是由別人去定義他們的身分,「可能是政府,可能是他們的家人或長輩……但他們從沒告訴過你,你可以有另一個身分,而身分是可以隨時間而轉變」。
在港居住超過9年,他憶述最初來港時完全不會廣東話,與人用普通話對話,是不折不扣的「外地人」。現在他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自覺是香港人,「我關心香港的政治,我關心香港社會,我關心在香港發生的事,每天早上我花一小時閱讀本地新聞,因我關心這個地方」。
明報記者 王丹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