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討論高中課程,包括將通識科7個評級改為只評及格與否,近日中文大學亦宣布因資源所限,2019/20學年起培訓通識科教師的教育學士(通識教育)課程不再招生。曾任教育局通識總課程發展主任、有「通識之父」之稱的陳岡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說,現時評核方式太?重答題框架,認為未來可斟酌不分那麼多評級,減少分題,讓學生有充分時間自由作答,但認為改為選修科還不是時候。明報記者 劉家豪 曾於2012年首屆文憑試以考生身分應考通識科的陳岡認為,試卷作答量過多,要求段落式書寫,令學生無時間完成試卷。陳憶述首屆文憑試卷一必答部分有9題,其後減至7題,近年又增至8題,「考生根本答不完,是一個訓練速寫文字段落的遊戲」。 現時通識科成績由1等至5**共7個等級,陳岡認為分題數量多,與評級數目有關。陳說,雖然文憑試強調水平參照,但實際採取傳統「拉curve」評級,這已是教師間「公開的秘密」,「當分題數目愈多,愈多區分因素(differentiating factor),可清楚看到每個評級之間的分別」,換言之愈容易分高下。陳認為應減少分題數目,讓考生有足夠時間作答,建議考評局考慮更多出題方式,包括讓考生列清單、畫「腦圖」(mind map)等。 批「兩正一反」^底準則 現時考生作答時大多採「兩正一反」等框架,即長題目包括兩個正論點和一個反論點,並以經濟或政治等角度出發答題,陳岡質疑「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思考,這種思考模式其實框蚞ル肏鉿牷v,而一些出色的學者和思想家的思考方法是整體的(holistic),「他(考生)不需在答案中(寫上),就經濟而言、就政治而言……」,反問為何考生不可以完全同意某一論述。他認為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獲高分,不一定要「兩正一反」,質疑考評局在評卷指引外引入口頭傳達的「^底準則」,令到「兩正一反」的存在。 取消必修「未是時候」 對於有教育界提出通識科改為只評及格不及格,陳岡認為「7個成績等級」與「只評及格與否」之間有「好多走盞位」,不分開那麼多等級「有得諗」,「不應為了砌等級,令學生考試做不完考卷,本末倒置」。至於是否應該改為選修科,陳岡認為時機未到,亦不應是短期內的事。他指早年大學培訓不少通識教師,亦有當年已任教其他學科的教師專程進修教通識,故暫不能毅然轉為選修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