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團體自列虹鱒為「三文魚」 專家:生食風險大
【明報專訊】內地官媒在今年5月的一個節目中,透露國內市場上三分一的三文魚(鮭魚),其實都是產自青海等地的虹鱒魚。含大量寄生蟲的虹鱒,是否屬於三文魚、可否生食等問題,一度引起激辯,直到近日才漸漸丟淡。惟內地有團體又再自行公布「標準」,聲稱經過充分徵求意見、結合專家科學支撐,決定把三文魚定義為「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惟有專家反駁稱,虹鱒生食其實十分危險。該項新標準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同13個單位共同釐定,當中包括號稱「產出中國三分之一的三文魚」,實際則是生產虹鱒的一家青海大型水產公司。該團體稱本次制定的新標準,除是填補行業標準空白、規範行業操作、保障產品質量,更是對保護消費者知情權有重要意義。至於相關的新標準,已經過充分調研及實踐,「順利通過標準審定」。
不少網民怒轟所講的標準是自欺欺人,直言是宣布國產三文魚「信用崩盤」,以後購買時要非常小心,因為「這標準可以通過,商家就可以明目張膽的賣假鮭魚了」。更有人用過往的問題奶粉做例子,揶揄道:「當年中國奶廠怎麼就沒想到搞一個標準,規定三聚氰胺是牛奶成分呢?還是賣三文魚的聰明,不僅搞標準把虹鱒歸入三文魚,還可以生食!」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指出,三文魚是部分鮭科魚類的俗稱,虹鱒則是淡水魚,與一些鮭魚外表相近,但兩者不是同類。事實上淡水魚蝦通常不適合生吃,因為牠們體內可能攜帶多種寄生蟲,例如闊節裂頭絛蟲、肺吸蟲、顎口線蟲等,對人體產生安全隱患。如果市民生吃虹鱒,其風險「比海水三文魚大得多」。
陳教授又批評該團體自定標準的做法,他指三文魚是一個俗稱,並非學名,「學名可以公布,但俗稱不是某一個人能公布的,要大眾接受你以後才能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