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回歸前,中英雙方就赤臘角新機場計劃針鋒相對,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稱中方擔心英國企業透過工程掠奪港府財政儲備。英國解密檔案顯示,1990年代初期確有英方官員向港督衛奕信施壓,稱「首相希望英國公司要在新機場的項目中取得『好的分額』」(good share),甚至呼籲首相戴卓爾夫人介入,但衛奕信堅持要以公平透明的制度處理,否則「會立下壞先例讓中國97年後干預香港」。
貿易大臣:相信首相很想干預
1989年10月,港督衛奕信提出在赤P角建新機場以增港人信心。1990年一份英政府密件提到,英國貿易國務大臣盛伯理(Tim Sainsbury)曾向衛奕信提及,希望港督認同新機場計劃「首要是讓英國公司拿到主要工程」,又知會衛奕信,稱收到英國企業投訴港府措施令他們難以和外國公司競爭,建議緊密視察工程,甚至指「相信首相會非常希望干預」。
衛奕信指港成功因開放 憂為中方立壞先例
同年12月3日,英國外交及聯邦事部官員S L Glass去信戴卓爾夫人私人秘書鮑威爾,表示英國外相和盛伯理一樣,希望看到英國公司在項目中拿到一定數量的工程合約。Glass同時匯報,衛奕信強調英國企業不能期望沒有競爭力都贏到合約,而香港的成功在於開放市場,以及公平、不偏不移的管理方法,例如行政局、政府部門負責審批標書,也要獲立法會同意撥款。衛奕信認為,由他參把手(tilt the playing field)優待英國公司,是「不現實、也不理想的」,這樣也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者有利,並立下壞先例,「讓中國1997年後(對香港)作出干預」。
22合約 英商奪17份
衛奕信當時重申,不相信港府透明的制度會令英國公司難以中標,並指當時22份已批出合約中,17份已落入英國或英國公司有份聯營的公司手中,涉款共5200萬英鎊。衛奕信在1992年5月的一份密件中亦提到,英、日聯營公司(由Trafalgar House, Constain and Mitsui組成)贏得5.5億英鎊的青馬大橋合約,但其並非最低價出標者,原因是最低價公司在資本儲備方面未達港府要求。衛奕信提到港府可能因而受批評,被指偏袒英國公司,希望首相強調這是一個公平的決定,這樣會幫到港府。
衛奕信:文件準確反映觀點
衛奕信昨日回覆本報稱,對檔案內容「沒有補充」,並表示文件「顯然準確反映我的觀點」。1991年12月,英國政府宣布衛奕信不獲續任港督,當時有分析指決定與一些英資企業向英國政府高層「告狀」有關。
多份密件提到,中國政府擔心新機場工程會影響港府的財政儲備,又希望機場管理局引入中國銀行的代表,並由中方人士出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