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事件引起社會震怒,輿情洶湧,不論是官方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均口誅筆伐,甚至形容是次疫苗問題帶來的危機,比起10年前爆出的「毒奶粉事件」更甚、更嚴重。《澎湃新聞》評論認為,問題疫苗跟傷童、虐童、拐賣一樣,觸及到公眾內心最敏感、最薄弱的地方。又形容事件有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不要讓國產奶粉的悲劇在國產疫苗身上重演,考驗著今人的智慧與擔當。」 《南方網》則引述專家所言,不能因為某些公司某些批次的疫苗出現問題就「因噎廢食」,不為兒女接種疫苗,「這樣傷害的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媒體指出,劣質疫苗與「毒奶粉」之所以弄至人人自危、怒聲痛罵,全因受害者均是幼弱的孩子。而被媒體翻出劣質疫苗「舊帳」的長生生物,成為輿論的風尖浪口,讓公眾更詫異的是,相關公司「劣[斑斑」,核心人物賄賂官員、給採購人員回佣,東窗事發後卻沒有受到嚴懲,反而成為站在公眾眼前風光無限且腰纏萬貫的企業家。 有評論認為,該些暗中進行的醜陋勾當,暴露的正是政商渾濁、監管失守的問題。生產逾25萬支劣質疫苗,長生生物只是被罰款344萬元人民幣,「於公眾觀感而言,不啻罰酒三杯」,區區的罰款金額,與其說懲罰作惡,不如說是鼓勵作惡,「既不能取信於民,也不能取悅於民」。 對比10年前震驚全球的「毒奶粉事件」,導致內地出現大量的「結石寶寶」,媒體認為「10年過去了,國產奶粉還沒有從信任危機的泥沼中爬出來,疫苗卻沒有吸取教訓,繼續踏入同一條河流」。 而要築起消費者的信心,並非靠亡羊補牢的監管,而是強化事前、事中、事後的一條龍監管,形成疫苗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