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政府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大幅提高地鐵申建門檻。中國交通部城市交通與軌道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認為「這項新政策是合理的」,實際上地鐵資金投入非常大,無論建設、經營甚至後期維修等,都需要地方財政不斷輸血,這次調整符合實際需求,更能遏制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而建造地鐵的行為。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也對這次調整表示認可,坦言只有上海等少數城市曾表示某條地鐵線不需要補貼,但大部分還是有需求。例如東莞地鐵2號線從2016年5月營運,至今日均客流量達10萬人次,但2018年東莞市仍舊安排10.2億人民幣資金支持。 另從經濟效應來看,趙堅也說,地鐵只建數十到上百公里意義不大,距離太短無法形成交通網絡,沒有巨大客流量難以發揮最大效益。 實際上中國官方這次發布《意見》關鍵目的就是防範地方財政風險,內容更說得明白,部分城市對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認識不足,對實際需求、自身實力把握不精準,加重地方債務負擔。 因此,為避免強行建造地鐵引發債台高築,除提高門檻外,《意見》也對控制地方債務風險提出要求,除明確採用特許經營模式的項目外,地方財政資金佔總投資不得低於40%,但嚴禁以各類債務作為資本金。 據經濟觀察網引述大岳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姜衛東所說,很多地方政府都還在等待《意見》細節更明確,才能確定是否繼續申請,以及了解如何透過PPP(公共私營合作制)模式規劃自家的交通項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