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四屆溫哥華雙年展(Vancouver Biennale)昨日啟動,揭幕本屆雙年展首件大型裝置作品,《天堂有門處處開》(Paradise Has Many Gates),向傳統清真寺發出挑戰。
2018-2020屆溫哥華雙年展昨日於溫市Vanier Park拉開首件藝術作品的帷幕,溫市議員夏德昭(Heather Deal)與鮑蕾莎(Elizabeth Ball)等嘉賓出席。
《天堂有門處處開》為一座由沙特阿拉伯籍藝術家伽蘭(Ajlan Gharem)創作的似清真寺造型的建築作品,曾在英國、美國等多地展出。該作品長10米寬6.5米,較傳統清真寺特別之處在於其所用材料為鐵欄,而鐵欄通常用於關押犯人,或將人阻擋進入某些空間。相比傳統清真寺給人的神聖感,該作品能帶給觀賞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並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多樣的情感與解讀方式,如宗教束縛與自由民主的鬥爭。
溫哥華雙年展致力於引進具國際知名度或剛露頭角的藝術家,讓他們利用城市自然景觀,將其改造成開放式的露天博物館,從而把藝術引入公共空間。
本屆溫哥華雙年展主題為「重新想像」(re-IMAGE-n),這件用鐵欄圍成的四面通透「清真寺」恰好能將人帶入一個探索空間,引發公眾對於傳統神聖形象的清真寺加以重新想像。
伽蘭稱,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沙特阿拉伯的國情與信仰。他指出,有70%的沙特阿拉伯人口為年輕人,且擁有豐富的知識水平,但缺少信仰,期望他們能尋找自己的信仰。他說,該作品雖然沒有在自己的國家展出過,但看過照片的沙特阿拉伯人從中感受到監獄、牢籠、被侮辱,而在美國展出時,美國人誇讚他的作品一覽無餘、很美麗,不同的解讀方式體現了文化的差異。
另外,他解釋作品的名字《天堂有門處處開》是想表達天堂不是只有人在去世後才能見到、亦不是只有一扇門,天堂也可能存在於我們現在生活的當下。
溫哥華雙年展創始人莫厄特(Barrie Mowatt)在美國候斯頓第一次見到該作品時,就立刻就被吸引了。他說,這件「清真寺」作品當時在加油站展出,而他看到的瞬間既喜歡又非常好奇。他表示,這件作品本身可以由一萬種方式解讀,有人覺得它像籃球場、有人說它像牢籠、而認為穆斯林是恐怖分子的人會感到害怕。他認為,「我們親眼目睹着全球性國家主義及孤立主義的政治方向,需要重新探索我們的信仰和恐懼」。他很好奇溫市作為一個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又會如何解讀這件作品,因此,邀請伽蘭將《天堂有門處處開》搬來溫市展出,而整個搬運、再組裝、鋪地毯等工程花費約3.5萬。
該作品將在溫市展示至2020年,在此期間,公眾可隨意參觀並分享自己的感受。多元文化日慶典活動「日落野餐」將於今晚6時在作品前開展,用歌舞來慶祝溫市社區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