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於10年前起接觸100名患有罕見遺傳心臟病「心臟核纖層蛋白病」的患者,這批患者於30至40歲開始心跳減慢,需安裝心臟起搏器,部分患者難敵心力衰竭或猝死,例如有患者在打麻將期間猝死。研究團隊用幹細胞技術製出心肌細胞測試藥物,發現用以治療肌肉萎縮的藥物,可逆轉基因變異,令心肌細胞恢復起搏功能,相信可擴展至其他罕見遺傳病患者,為其「度身訂做」藥物治療方案。 有患者打麻將時猝死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H教授蕭頌華帶領研究團隊,於2008年開始接觸患有心臟核纖層蛋白病的患者,過去10年約有10個家庭、100人患病。蕭表示,患者年輕時沒有病徵,30至40歲開始心跳減慢,需安裝心臟起搏器,更嚴重者要用心臟除顫器,惟部分人仍難敵心力衰竭或猝死。 團隊從基因研究茪漰銗X病因,發現該10個家庭的患病成員均有基因變異,例如提早終止製造蛋白信號等,引致心臟泵血功能衰竭。蕭指出,病人臨H病徵接近,但基因變異情G不一,因此藥物療效不同。 幹細胞測試 恢復細胞起搏力 團隊為當中3個家庭共約15人抽取血液及皮膚細胞樣本,培植出俗稱「萬能幹細胞」的人工誘導多功能幹細胞(hiPSC),並轉化為心肌細胞。團隊測試3種藥物對該細胞的反應,兩種常用作治療心臟病的藥無效,但用於治療肌肉萎縮的藥物「PTC124」則見效,可恢復一個家庭、約10名患者心肌細胞製造蛋白的功能至八成,當細胞樣本遇電擊,起搏力與正常相若。研究已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 料技術助遺傳罕見病「度身訂做」療法 蕭頌華估計,藥物的實際效用因病情而異,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例如20歲或以下、未出現病徵的患者;若病情屆晚期,出現心臟纖維化等,未必能逆轉心臟起搏功能。他補充,該研究主要針對恢復心臟起搏。對於部分患者出現心房顫動,他指若及早改善心臟起搏問題,可減低患心房顫動的機率。 蕭頌華表示,團隊正聯絡藥廠尋求合作,引進藥物為病人作臨H測試,他相信技術可應用至測試不同種類中、西藥的效用,或可發掘更多已有藥物但未知的用途,為由基因變異引起的遺傳罕見病患者「度身訂做」藥物治療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