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研究報告,估算未來10年本港公營房屋供應量有21.74萬伙,較政府預測的23.7萬伙少近2萬伙。基金會重申本港未來30年需增加9000公頃土地,建議透過大規模填海拓地;短中期方面,基金會物色到兩幅西貢十四鄉山坡地皮,不屬郊野公園範圍,料可建3萬伙住宅。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說,目前建屋土地不足的困境,源於過去10多年停止開發新土地,令「熟地」愈來愈少。他總結現時本港面臨「住得細」、「(造地)造得少」及「(需求)估得低」三大困局,令市民居住面積愈來愈少。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葉文祺稱,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中,約七成涉及改劃土地,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當中部分涉及綠化地帶的改劃料引起強烈反對;部分用地則涉及新發展區收地,需時或較長,故預測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量只有21.74萬伙,較政府提出的23.7萬伙為低,更較長策提出的28萬伙少兩成。 葉預計未來5年(2018至22年)私樓年均落成量達2.08萬伙,但預期新建單位平均面積將持續減少,並預測「納米樓」(面積小於215方呎)落成量明年增至1066個,較2014年的64個增加約16倍。 指需增9000公頃地 倡維港外大規模填海 黃元山說,長遠為改善人均居住面積,以及提供足夠的寫字樓、酒店、零售、社區配套等,本港未來30年需增加9000公頃土地,即相等於3個沙田的面積,認為政府在《香港2030+》評估本港需增加4800公頃土地的數字是低估需求。 黃建議長遠在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短中期方面,基金會物色到兩幅十四鄉的山坡地皮,不屬於郊野公園範圍。他稱兩地面積64公頃,鄰近西沙路,地勢相對平坦,政府擁有大部分業權,認為有潛力發展房屋,初步料可提供3萬伙住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