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光影:若世上沒了電話……
【明報專訊】評者:郭紫諾(香港真光中學,中六)
小說《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裏,年僅三十的青年突悉罹患絕症,只剩半年壽命。茫然之中,魔鬼到訪並提出續命的交易條件——讓世上某件物品消失,就可換取一天壽命。
首先消失的是電話,接着是電影,然後是時鐘,最後是母親生前的愛貓。每個消逝都直指青年的內心:物質(電話)、精神(電影)、情感(鐘表店)和生命(貓)各個層面。作者通過失去,帶出人生種種遺憾與彌補。青年最終探訪疏遠多年的父親,彌補最後的遺憾。
作者的編排極富巧思,每個章節皆以「如果__ __消失了」為標題,讓讀者在閱讀前檢視自己:如果這東西消失了,生活會有何變化?如第二章的電話,我本以為電話消失後,我不過少了一種娛樂,但作者提醒我消失的不止電話本身,還有藉着電話所締結和聯繫的友誼,這才令人無法釋懷。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身邊事物的重量,事物的意義不止於本身,更在於對我們的影響,所以每事每物對每個人都可獨具價值,這是我們容易忽視的。
另外,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作者情感的投射。主角就是現今的年輕世代,我和他同樣面臨各種失去、迎向許多取捨。
時鐘消失,讓青年擺脫了時間的束縛;但現實中,我仍在追趕一分一秒。為了追趕港鐵而沒吃媽媽做的早餐,為了及時回覆短訊而忽略共餐的人;而電話的消失亦讓我如夢初醒——為了玩電話,我們少看了上百本書、上百道風景,錯過了細意聆聽的上百個機會。在追趕時間、享受電話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浪費了人生的一部分。我們在得到的同時,也在逐漸失去。
書中的「魔鬼」也有象徵意義。魔鬼和青年有着一樣的外表,卻活得自由奔放。魔鬼其實是青年心中嚮往的自我,也是他一生的遺憾。魔鬼提醒了我,到底何時開始,我變得不像自己了?
我時常覺得生活很壓抑。為了文憑試日夜苦讀,我已超過半年沒碰最愛的鋼琴和結他;社會上人人為了「上樓」而通宵達旦工作,早失去追逐夢想的自由。但青年提醒了我,或許現在不在乎的事,當失去後會為我們帶來滿滿的遺憾。我不想如青年面臨死亡時才驚覺一生充滿遺憾,我要將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在忙碌之中騰出空檔,好好聆聽自己的心聲,活出嚮往的自己。
「消失」這詞說得輕鬆,其影響卻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此書在日常點滴中滲着動人的哲思,提醒我們在得到和失去中,要握緊應當珍惜的人與事。
【文章經修改】
■徵稿
你也想一嘗做書評人/影評人的滋味?請連同姓名、年級和校名,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或於「明報教育」FB inbox投稿 ,請註明「《語文同樂》書香光影投稿」。作品須為原創和未發布,字數約1000至1200,投稿一經刊登,可獲書券100元。
整理:蔡康琪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3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