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講座﹕考場「阿愁」變「阿樂」
【明報專訊】小說《解憂雜貨店》裏,學生問老闆測驗如何取滿分,老闆寫信回覆:「試卷題目關於自己就可以了。」雖然文憑試不設「自我」科,但如果大家培養良好的應試習慣,自成一套,亦能消煩解憂。3月初《語文同樂》舉辦中文科應試講座,場內亦設解憂信箱,供近600位參加者投下應試心事。回顧講座精華片段前,先作答「卷前卷」,測試大家對中文卷的認識,再由講者老師逐一解答箇中謎團。
◆卷前卷
(1) 範文取高分,必須一字不漏地背誦課文內容。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2) 回答文言字詞解釋的題目,可用頓號寫上兩三個答案,增加命中率。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3) 看閱讀理解篇章前,應先看標題;回答題目前,應先看示例。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4) 我的文筆沒有同學出眾,天註定寫作卷低分。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5) 綜合卷禁止個人創作。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6) 口試準備時間甫開始,應該立即決定立場。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講者﹕
英華書院 - 甄沃奇老師
沙田培英中學 - 黃慧琦老師
聖保羅書院 - 蒲葦老師
英華書院 - 胡詠怡老師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 陳志堅老師
■卷一(文言)
講者:英華書院甄沃奇老師
製溫習清單 背得其所
甄沃奇形容2018年考生不幸中有幸,雖是首屆需應考12篇文言範文的考生,但題目應該不會出得太刁鑽。考評局上年已上載練習卷與樣本試卷(goo.gl/fmxd1h),學生可參考相關題型。甄沃奇建議每篇課文都製作溫習重點清單,按5個要點背誦相關內容,背得其所,便能安心應考:
(1)文章要旨
(2)字詞解釋
(3)內容結構
(4)寫作技巧
(5)評論分析
12篇範文重點簡評:(見表)
由於卷一新增範文考核,甄沃奇預測文言文閱讀理解部分的詞解句譯會減少,不過提問重點仍然是內容重點及評論分析。他提醒部分考生回答文言字詞解釋時,會寫兩個答案,以為可以增加命中率,但有機會因為其中一個答案錯誤而失分。
■卷一(白話)
講者:沙田培英中學黃慧琦老師
篇名概括主旨
面對閱讀理解部分,黃慧琦勸學生勿太心急,應該先看作者名、篇名、再看題目、內文。篇名高度概括文章內容、主旨,如遇上題目問「哪個篇名較好」或「為何以此為篇名」,答案必定與主旨有關。
2015:〈論趣〉一文以乾隆與隨從的對答引入,目的是點明題旨。
○正確 ○錯誤 ○無所判斷
從篇名〈論趣〉推論,論旨在於「趣」而非「名利」,所以答案應為「錯誤」,但少於一半考生答對題目。
參考示例 掌握評分原則
眾人皆懼怕劃分段落層次的題目,難掌握內容大意的詳略,黃慧琦建議可參考示例,掌握表述方式。
(見表)
劃分段落層次時,可留意4個方法:
敘事脈絡:適用於記敘文,留意起承轉合,「承、轉」即為內容轉捩點
情感轉變:即喜怒哀樂,建議帶備熒光筆,讀文章時劃下富感情的字眼
虛實:留意描寫場景的變化,如由回憶(虛)寫到現實(實)
內容性質:文章可夾敘夾議,可留意每段性質屬於記事∕寫景∕抒情∕議論
留意答題框架
黃慧琦認為考生應讀考評報告,但非背誦答案細節,而是留意答題框架,考生答比較題時,常忘記寫立場與兼論選項;回應比喻題時,須闡述本體與喻體的關係。
■卷二(寫作)
講者:聖保羅書院蒲葦老師
文筆 vs. 內容結構
蒲葦老師上台後,祭出一首〈聲聲慢〉,說很適合形容考生愁苦心情,再改編〈星星萬〉,講解作文要訣,引發一陣笑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聲聲慢〉)
正正經經,清清楚楚,簡簡單單星星。(〈星星萬〉)
文筆(即表達 30分)固然重要,但蒲葦老師指出內容(40分)與結構(20分)佔分更重。內容清楚呼應題目要求,每段最好有個小總結,讓評卷員容易評分,「試過有學生寫『沒有花開的日子』,但他全文都無提過(文章主角)是什麼花」,文筆再好也返魂乏術。
他以「覺醒之前是好人,覺醒之後是壞人」為例,表達文章轉折位要力求清晰,如2017年題目「自此之後,我終於解開心結」,他盛讚考生佳作,寫配偶遺願是當「大體老師」,捐出身體供醫療學習。自己雖然明白此舉可以遺愛人間,卻不忍配偶遺體不能完整下葬,形成心結。後來在儀禮中感受醫務人員對逝者的尊重,亦明白到「雖死猶生」的道理,最後放下心結。考生詳述了形成心結、解開心結的過程,故位列上品。
好的內容與結構依靠草稿,「沒可能寫到中間時,才想要修改吧?」「立意」亦宜細花工夫,「學生寫〈足印〉重返舊校緬懷舊時歲月,相約老師見面,不妨提提校訓背後的理念,引領文章觸及精神層面」。「立意」看似虛無,故提供以下角度參考:
(1)待人接物態度
(2)人與自然如何共處
(3)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4)對良知的反思
■卷三(綜合)
講者:英華書院胡詠怡老師
「今天我來演講,那我需要說『不吝賜教』嗎?」胡詠怡問台下學生。她鼓勵學生試前背誦公函、演講辭、評論文章的格式與套語,但必須靈活運用,如她當日以老師身分講解卷三宜忌,「不吝賜教」便不合乎身分。聆聽卷準備時間內,學生宜開始閱讀綜合卷資料,了解撰文者身分、任務,初步構思見解論證的角度。聆聽錄音時,留意拓展方向、論證角度與語境意識提示,如2017年錄音指出撰文者除了是「活化小學關注組主席」,亦為小學校友,故不宜以局外人身分語氣撰文。
考生多難掌握拓展部分,陷入大量抄寫資料的陷阱,胡詠怡說即使要抄,也只抄一句,得分位在於加入合理細節,而非毫無根據的虛構內容。
2017:數十年來,街坊每天到墟市購買不同貨品,小小攤位之間【資料】,盡見村民濃厚的人情味。 【主題句】墟市檔戶與街坊購物時閒談生活小事;購物時忘了帶錢,檔戶亦信任街坊,容許賒帳;檔主亦會互相幫忙看攤。【合理細節】如此種種,足見鄰里關係緊密,居民親近,互助互信,十分重視人情味,與現今鄰里碰面時視而不見,互不相識形成對比。【拓展方向】
見解論證建議參考以下內容框架:
(1)角度、主題句
(2)現况不足、影響(即時∕長期)
(3)實例
(4)影響(即時∕長期∕不同持份者)
2017:意義方面【角度】,方案能保育香城文化。【主題句】城市發展急速,政府以至人民對經濟價值較不明顯的文化發展嗤之以鼻。【現况】有見及此,「文化牆」以資訊板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香城社區文化發展【細節】,如介紹上一代公屋的建築特色如何令鄰里關係緊密、小市民的飲食文化等。【例子】當下讓參觀者加深對香城文化的了解,年輕人對老一輩的生活加深認識,有助消除代溝,增加話題【短期影響】;老一輩參觀後勾起兒時回憶,當下引起共鳴,增強與香城的聯繫感【短期影響】,長遠更可望熱心保育文化,把香城文物保育推而廣之,有利保育工作。【長期影響】
■卷四(說話)
講者: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陳志堅老師
決定立場毋須急
準備十分鐘內,陳志堅建議學生應先思考題目的正反立場、論點與例子,最後檢視哪一方內容較充足,才決定立場,「絕不要憑感覺選立場」。有效的發言內容包括定義題目、提出論點或補充例子,換言之,若與同組考生持相同論點時,毋須害怕,補充另一例子亦能獲分。邀請他人發言、總結沒分可加,「總結只是重複他人說話」。
初次疊聲 非壟斷發言
陳志堅再三強調,口試不是辯論,「不是只有你?,別人就錯;不是要令別人失分,而是自己要想方法取分,全組都可以取高分的」。口試常遇疊聲情况,若首次成功掙得發言權,便好好表述,考官不會視此為壟斷發言,但下一次便不應再爭。考生毋須過分禮讓,因為發言次數不足就如寫作卷近乎空白,考官難以評分。
「我很同意你的看法」 忌成口頭禪
口試過程可以抄寫筆記,「但一味只抄不回應,便毫無意義」,亦忌以「我很同意你的看法」成為口頭禪,「明明對方持不同立場,但學生卻說同意別人的看法」,用較中性的開場白如「多謝同學發言」或「我有幾點想補充」,避免出現自相矛盾。
文:蔡康琪
圖:蘇智鑫、蔡康琪
■下期預告
講座的解憂信箱收到多位考生的心事與應試查詢,下周由老師解答,並作最後應試時間分配的叮囑。
[語文同樂 第3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