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來港學琴 賽前以桌代琴練至手傷 有夢全力追 中六生揚威國際鋼琴賽
【明報專訊】在他人眼中,他未必是「典型」的好學生,成績一直處於中下游,亦沒想過像其他同需面對文憑試(DSE)的同學般,考好DSE和修讀大學的「神科」。中六生張海量為了心愛的音樂,與家人由澳門來港定居,每天練鋼琴5至6小時,一心希望考入外國音樂學院,繼續發展興趣。
明報記者 王丹麟
在剛過去的12月及1月中,張海量在北京的施坦威國際青少年鋼琴中國區比賽專業C組及亞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獨奏藝術家組,分別奪得冠軍及金獎,更是組別中最年輕的參賽者。想起在北京比賽的日子,因主辦方只能安排參賽者使用真琴練習兩小時,回到酒店後,他以桌為琴繼續練習多數小時。因用力過度,他說「手指尾都爆開了(指甲和肉分離)」,痛得入心,令他擔心影響表現;然而正式比賽時,手指神奇地不再感到痛楚。對自己喜歡的事,張海量總是全程投入。
成績中下游 一度迷失
4歲開始學琴,張海量笑言小學時特別頑皮,曾剪掉課室內懸掛勞作的吊線,但「一彈琴便會很安靜」。8歲考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ABRSM) 8級鋼琴,老師說他有天分,「讀譜快,有音樂感」,介紹他參加演藝學院的青少年音樂課程,他便跟隨日後影響他人生甚大的學院鍵盤樂系主任郭嘉特學彈琴。那時張只是小五生,澳門出生的他兩年來每星期六即日來回學院學琴,後來考慮繼續學習彈琴,他與家人決定來香港定居,並考入聖保羅男女中學。
順利來港升中,張海量有許多不適應,居住的單位面積細了一截,原本就讀國際學校,中學卻規矩多多,加上學校風氣未必十分注重較個人化的活動,他忽然迷失方向,跑去與同學一起踢足球,忘了那個小三時曾立志要向音樂方面發展的自己。直至中四暑假一個澳洲遊學宿營,當晚每人都要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他想起彈琴,暗暗立志要重拾熱情和好好練習。
嘆港教育欠彈性 尋夢難
自那次開始,他每天練琴4至5個小時,他說身邊的同學都說要「考好DSE,考好IELTS(雅思國際英語測驗系統),入到很厲害的大學」,而他自知成績處於「中下游」位置,便發憤練好彈琴,希望考獲外國的音樂學院,他至今已報考了5間學校,除了演藝學院,其他都是外國學校如美國的柯蒂斯音樂學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等。他嘆言香港的教育制度欠缺彈性,社會觀念似是「讀神科才好」,令部分尋夢的學生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