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中國 屢捲文學論戰
【明報專訊】曾與余光中在中大共事的黃維樑用色彩來形容余光中的寫作,指余「用金色筆寫散文,用紫色筆寫詩,用黑色筆寫評論,用紅色筆來編輯,用藍色筆翻譯」,構成他作品的璀璨輝煌。余光中作品詞藻華麗,講究修飾,充滿中國情懷,其中1972年的〈鄉愁〉被視為代表作。不過,他亦捲入過多次論戰。
辦公室對台灣海峽 「望故鄉」
余光中曾回憶創作〈鄉愁〉的情形,「隨茪擗l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前總理溫家寶2003年訪美時,曾以「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確實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來形容兩岸關係,實際上是引述〈鄉愁〉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不過,香港作家蔡益懷認為〈鄉愁〉並不是余最好的作品,儘管在中國文化中,「鄉愁」一定政治正確,也容易引起共鳴。他認為余最好的詩還包括〈白玉苦瓜〉、〈蓮的聯想〉等,「從中也可看到中國情懷」。余光中說過,在台灣中山大學的辦公室,就對茈x灣海峽,「望過去就是我熟悉的故鄉」。
學者﹕余掀散文革命 是少見全才
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樊善標讚揚余光中是「少見的全才」。他認為余的散文在1960年代初期「掀起了散文的革命」,一改此前冰心、朱自清等「溫柔敦厚」的小品文寫法,動輒過萬字,內容也多與鄉愁有關,代表作包括〈逍遙遊〉和〈風雨〉等;到1980至90年代,余光中的散文風格則側重親情等題材,例如〈我的四個假想敵〉等。
不過,余光中亦捲入過多次論戰。最著名一次是1977年他批評鄉土文學作家提倡「工農兵文藝」,暗指某些人可能是共黨爪牙,並點名批判陳映真等人,掀起鄉土文學論戰。余後曾撰文稱,自己是出於愛國,非為扣陳映真帽子。今年8月,台灣民進黨政府大幅壓縮新課綱的文言文,余曾參與聯署表達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