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病逝 享年89歲
【明報專訊】台灣中山大學周四發布新聞簡訊證實,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當天上午10時多在高雄病逝,享年89歲。余光中的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影響遍及華人世界。
余光中家屬不願被打擾,謝絕媒體採訪。余光中女兒余幼珊在電話受訪說,父親剛過去,家屬都很傷心,不便受訪,相關病情請向醫院查詢。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著有大量新詩、散文,並曾擔任評論、翻譯、編輯等工作,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多篇作品入選兩岸三地大學、中學教科書,晚年定居台灣高雄市。
余光中是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今年並沒有在校開課,他曾任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文學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等教職。
余光中1989年獲台灣文藝獎新詩獎,2014年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他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時曾表示,「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 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余光中早年因戰禍而顛沛流離,卻無礙他在文壇嶄露鋒芒,1949年為躲避國共內戰轉學到廈門大學,在翌年5月到台灣,曾在短短十日間,就發表了6、7首詩作、7篇評論和2篇譯文,展露不凡文學才情。
余光中的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余光中還先後主持多種文學刊物、文學獎,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近百種,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並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
余光中創作近七十年,寫了上千首詩。梁實秋曾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評論家張瑞芬曾說:「談到台灣現代主義時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逍遙遊》諸作最被推為代表。」顯見余光中散文在1960年代現代主義盛行時期的重要性。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透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他將五四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稱藝術化的散文為現代散文,意味這類散文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和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
在余光中的80壽宴上,九歌出版社發行人蔡文甫認為,余光中獲諾貝爾文學獎當之無愧;並建議文建會(今之文化部)應在翻譯計畫中加上瑞典文,效法日本有計畫將作家引進瑞典。當時,余光中表示:「一個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榮!」
余光中與妻子范我存結褵61年,去年慶祝鑽石婚,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詩人對美滿婚姻的心得為:「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
余光中表示,結婚的理想是追求幸福,是妥協的藝術,各讓一步。夫妻曾為十幾對新人福證,他總會準備一本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喜劇中譯本「理想丈夫」,勉勵新人相互體諒,白頭偕老。
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