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劇場:戴腳鐐跳舞 由死看生
【明報專訊】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鏽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死水〉(節錄)
■新詩之生
上世紀中國經歷百年動盪,愛國詩人聞一多(1899-1946)參與了上半集:列強入侵,晚清覆亡;抗日戰爭,國共失和,聞一多最後遭到暗殺,生命戛然而止。
學生時代的聞一多滿腔熱血。1919年,一戰結束後中國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同意將曾被德國佔據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激起民憤,大批學生遊行,五四運動爆發。聞一多就讀的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位處郊區,未能出席白天遊行,因此他夤夜抄寫岳飛〈滿江紅〉,貼在學校食堂門口。五四運動同時激發新文化運動,學者文人如胡適、陳獨秀等提出「反傳統」主張,帶動改革各類文體;同年,聞一多開始新詩創作,後來更奠定新格律詩的理論。
新詩有格律,不就跟舊詩沒分別嗎?聞一多將格律比喻為腳鐐,「戴上腳鐐跳舞才痛快」。他提倡新詩有格式,但可以隨個人想法改變,大前提是確保言之有物,並能展現詩歌「三美」:音節(音樂美)、詞藻(繪畫美)及詩歌句子的勻稱(建築美),令「舞蹈」跟上節奏、跳得好看。
■悲壯之死
聞一多的「舞作」〈死水〉,舞蹈的主題是國家。當時軍閥橫行,民不聊生,國家長年積弱,接近三十而立的聞一多把熱血轉化成憤怒,「死水」代表的就是黑暗的社會。雖然詩歌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刻劃「死水」的醜陋,但他終究沒有放棄改變社會,由詩歌的結尾可見端倪,「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他希望物極必反,絕望到盡頭,便是希望的開始,如車子越過隧道,重見光明。
聞一多曾是簡單的「文青」─愛畫畫閱讀,被家人稱為「書癡」;希望退居到唐宋時代,與好友梁實秋結鄰而居,飲酒論文,過平淡安穩的日子。然而,命運不如願,動盪亂世中他失去長女,寫〈也許〉哀別;後來國共形勢緊張,他遭國民黨特務暗殺,等不到新時代來臨。
■詩之三美:
以〈死水〉為例
音樂美:每句主要由兩字詞組成,每節第二、四句押韻,充滿節奏感
繪畫美:將死水中的垃圾比喻為翡翠、桃花等,產生反諷效果:寫得愈美,現實愈醜
建築美:全詩5節,每節4句,每句9字,整齊工整
■同場加映:德先生、賽先生、費小姐
德先生(德謨克拉西,democracy)與賽先生(賽因斯,science)是新文化運動的「靈魂人物」,由近代思想家陳獨秀提出,希望借助民主與科學救國救民,同時批判舊制度思想;當時亦有人提出費小姐(費侶登,freedom),它之所以是女性,其中一個說法是為了針對當時男女不平等問題,盼透過「費小姐」解放女性。
■做一做
1. 以下哪項不是聞一多新詩的「三美」主張?
A. 電影美
B. 音樂美
C. 繪畫美
D. 建築美
2. 陳獨秀於《新青年》刊物初次介紹「德先生」與「賽先生」,兩者分別代表什麼救國利器?
德先生:__________
賽先生:__________
(答案見另文)
■下期預告
聞一多說「志摩的一生,全是浪漫故事」,下期觀眾變身徐志摩,從張幼儀、林徽因與陸小曼中重選靈魂伴侶,改變早逝命運。
文:蔡康琪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2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