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報校園記者計劃」踏入第21年,回顧第20屆,有不少校記投稿,經過本報、支持機構、協辦及顧問團體評審,選出全年獎項。校記林嘉琪訪問廣東話版《小王子》的譯者蔡偉泉,寫成〈平凡王子守護本土語言〉一文,奪得「恒生盃——全年最佳寫作大獎」,另有4名校記獲頒「全年最佳寫作大獎——優異獎」。
(得獎作品經編輯刪節,部分標題經修改)
文字整理:曾嘉敏
圖:得獎校記提供、機構提供資料圖片
◆主辦機構的話
看多一點 看遠一點
不記得多少次,我與同事都有類似經歷:在某個場合結識到新朋友,對方知道我們是明報人,會得帶點自豪地說:「我是第X屆的校記呀!」然後回憶當年在「星之約會」等活動訪問過哪些有趣人物,這種相認令人如沐春風。20年過去了,校記大家族成員各有發展,一顆顆小種子今天「反饋」明報,例如會告訴我們哪些新聞做得好(或不夠好),例如不吝分享正在追逐的夢……一席話、半頓飯,帶給我們啟示靈感與觸動,或許這就是明報校記計劃的一個bonus:另類的教學相長。
又記得編輯部這一幕又一幕:傍晚時分,穿著校服的同學魚貫進來,東走走西看看。以前突發組俗稱「999機」的無線電接收器最受注目,近年同學則喜歡參觀即時新聞組,看看我們手足如何在新聞線索與真偽難辨的網海中求證、追訪,力求提煉出準確無誤的新聞。近日正在看即將付印的第20屆校記紀念冊,有同學寫道,到訪明報那一天,原本很想找記者、編輯聊聊天,但看到大家都在忙,不好意思打擾。
我想在這裏回覆這位同學:下次再來明報,千萬不要怕「打擾」我們,歡迎你「捉住」我們,多發問,多發夢,多發奇想。就如明報常常強調,我們鼓勵讀者多聽多看不同人的不同觀點,築起一個別人取不走的知識世界,那麼你就能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至輕易被牽着鼻子走。
校記計劃來到第21屆,相信同學都對明報堅持求真的精神耳熟能詳,今屆主題是「尋真相,拓視野」,明報今年58歲,比校記計劃年長37歲,我們不會囿於這些數字,我們自覺仍很年輕,永遠覺得看得不夠,永遠希望看得遠一點。
梁享南《明報》總編輯
◆支持機構的話
理性求真 不偏不倚
透過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瞬間已能蒐集到大量資料。在海量的資訊下,傳媒為公眾客觀選擇資訊,報道事實的角色更形重要。傳媒工作者在處理資訊時,必須抽絲剝繭,仔細分析資料來源及其真確性,為公眾呈現真相。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昂然邁進第21屆,今年以「尋真相,拓視野」為主題,校記除會獲得基礎傳媒培訓外,計劃更加強訓練他們的事實查證技巧及增加採訪國際事務的機會,由此提高青少年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讓他們立足香港,審視全球趨勢。
恒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計劃以年輕人為重點,透過多元化的青少年發展項目,啟發他們的潛能和興趣,發展新技能,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自1999年起,恒生全力支持「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歷年共有近9000名學生受惠,不少歷屆校記更有志或已投身傳媒行業,肩負為大眾尋找真相的責任。
期望新一屆校記傳承歷屆參加者理性求真的精神,藉計劃開拓視野,為讀者帶來不偏不倚的報道。
鄭慧敏 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