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雙星」成功發射 北斗再啟程
料2020年建成全球系統
【明報專訊】「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5日19時4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24顆、第25顆北斗導航衛星,開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新時代。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也是中國第一、二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衛星入軌後接下來將開展測試及入網驗證,適時對外提供服務。
北斗三號工程於2009年正式啟動建設,目前已全面突破系統核心關鍵技術,完成地面驗證,衛星狀態基本固化。特別是2015至2016年成功發射了5顆新一代導航衛星並完成在軌驗證。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北斗三號工程是在北斗二號工程的性能基礎上,採用更高性能的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並將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達到2.5米至5米水平。同時保留北斗二號衛星短報文功能,增加性能更優的互操作信號B1C和B2a,並按照國際標準提供星基增強服務及搜索救援服務。
此外,中國迎來新一輪北斗組網衛星高密度發射,計劃到2018年底前後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到2020年左右發射30多顆組網衛星,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53次飛行。
「北斗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不斷完善、不斷升級,這是借鑑世界衛星導航領域發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衛星導航發展模式。」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研製。專家形容最新發射的北斗三號組網衛星時說「既有『中國心』,也有『中國魂』」。
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髒」,是一個國家能否具備獨立發展導航系統能力的核心標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累計為北斗二號、北斗三號導航系統提供國產化星載侞原子鐘69台。
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實現了重要元器件的國產化,星載原子鐘、大功率放大器、通道開關等星上部件的國產化率實現100%。其中,星載控制計算機芯片使用中國第一片抗輻照四核片上系統芯片SoC2012。「中國魂」則是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操作系統SpaceOS2。
提高國產化率並不僅是簡單的「替換」。以國產高模量碳纖維應用於衛星太陽翼基版為例,其工藝參數、操作方法都需要重新摸索。研製團隊經歷數個月的失敗後,偶然間從排布機獲得靈感,才打通了國產碳纖維工程化應用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開展的中俄「一帶一路」衛星導航聯合測試已展現出北斗/格洛納斯系統服務性能。中俄雙方計劃在2018至2020年間規劃連接西安至莫斯科的路線,為北斗提供全球服務「保駕護航」。
另據業內測算,北斗兼容互操作標配化全面推進,將在2020年實現近100%國內市場覆蓋率,包含北斗功能的智能移動終端銷量接近5億台。到那時,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總體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佔全球份額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