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首個由香港及美國學者率領的團隊研究發現,市面發售的魚翅,至少來自76種鯊魚、魔鬼魚及銀鮫目魚類,當中33%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受絕種威脅的物種。研究團隊指出,結果顯示部分魚翅並非來自鯊魚,個別樣本的魚翅更「附送」雄性鯊魚生殖器,消費者有可能在不知情下購買和食用這些「魚翅」。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香港分會海洋項目總監佘國豪表示,現時市面出售的魚翅,難以辨識鯊魚是否瀕危物種,消費者無所適從,應立法強制出售魚翅要附有標籤,列明鯊魚品種及產地來源等資料,讓消費者選購時掌握產品資訊。
魔鬼魚銀鮫目變魚翅 部分混雄鯊生殖器
研究由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進行,由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同美國紐約Stony Brook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於上環及西環一帶的海味店採購逾4800個魚翅樣本,分析魚翅基因,以確定所屬鯊魚品種。
結果發現,4800個魚翅樣本來自76種魚類,當中有70種為鯊魚,其餘為俗稱魔鬼魚的鰩總目(3種)及銀鮫目魚類(3種)。研究發現,整體76個魚類品種當中,有33%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及易危品種(8%為瀕危、25%為易危)。70種鯊魚中,有8種鯊魚已被納入國際貿易管制,包括路氏雙髻鯊、無溝雙髻鯊等。
4800個魚翅樣本中,以「近危」的大青鯊最多,佔整體34%,其次是「近危」的鐮狀真鯊(10%),「瀕危」的路氏雙髻鯊(4%)及黑鰭鯊(4%)等。於2004年已納入規管的鯨鯊及姥鯊,均沒有被驗出,兩種鯊魚的魚鰭均被製成天九翅。
業界無意設標籤 稱沒進口受管制魚翅
該研究內容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發表。立法會議員民主黨許智峯及民建聯葛珮帆均表示支持加強規管魚翅貿易。對於環團建議強制出售魚翅要附有標籤,魚翅行商會主席何兆齊說,業界多年來遭環團抹黑,不少業界已轉型售賣其他海味雜貨,無意斥資設立標籤制度,強調業界一向守法,近年已沒入口受管制的魚翅。
漁護署表示,一直與相關部門保持緊密合作,致力打擊非法進出口瀕危物種的活動,包括受管制魚翅。發言人表示,目前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的鯊魚只有8種,進口該類魚翅必須領有出口地發出的准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