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住在屯門,從家堥鴠城洁A我會乘坐巴士,到中環大概要45分鐘,我一點也不覺得麻煩,因為沿路的風景,四時的變化,有看不盡的自然美態。一般人喜歡大欖對開的海面,在疲倦的黃昏,從鬧市回家,在惺忪的眼簾間看到群山和大海,在變化多端的黃昏天空下,每個乘客都會得到一天辛勞後應有的回報。近年這媟s設了轉車站,我看到很多趕車的屯門人也會停下急速的腳步,拿出他們的手機,記下天然無瑕的風景。
美麗的大自然,大家都喜歡,然而,我最感興趣的是另一種風景,不一定是大眾能接受的。我坐在巴士的上層,看到無數的樹木在玻璃窗外快速地行走,隨?車輪的節奏。就在一剎那間,我看到樹影中隱藏的建築物,殘破的,空置的。這些廢棄的大屋引起我的興趣。屯門青山一帶以前有很多別墅,香港電影喜歡在這堥景,如果這些大屋還在的話,大部分都已經廢棄了,在大自然的眷顧下,形成一片廢墟。在香港這樣講求繁榮進步的現代城市,這些廢墟有什麼意義?我坐在趕往熱鬧市區的巴士上想。
前陣子買了 Sing Chan 的攝影集《荒影無痕》(2016),他寫到廢墟是因為社會的轉變而被棄置的地方,有些廢墟會躍身成為世界遺產,例如吳哥窟古蹟,供遊人欣賞,但大部分的廢墟都是靜悄悄的躲起來,停留在過去的回憶中, 等待有心人的到來。《荒影無痕》以攝影記錄了香港不同類型的廢墟,包括大屋、學校、醫院、遊樂場等。有趣的是,這些廢墟並不如我們一般所想的遠離市區,遠離我們居住的地方。有些可能就在我們附近,甚至拐個彎就看到。一些因為殺校而荒廢的學校,一些因為社區老化而再沒有孩子到訪的遊樂場,一些因為下一代離開而空置的村屋,這些都成為了我們繁榮都市中的廢墟。
我們去歐洲旅行,為了尋找古老的文明,當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到一個程度,我們反而回頭欣賞破舊的東西。然而,這絕對不應該是純粹美學的欣賞,甚至消費式的欣賞。每一個廢墟都有自己的故事,是歷史的一部分。廢置的大屋隱藏個人家族的歷史,遊人止步的遊樂場是兒童教育變遷的縮影,好好留意這些被主流價值遺棄的風景,其實就是認識香港的一種方法。
廢墟好像一個現代都市的黑暗面,我們不願意看到它,不希望承認它的存在,因為主流的價值觀指導我們,用完即棄,新的東西才是好的。看?有關廢墟的照片,好像讓我們走進夢中,回到時間的起點,提醒我們,極端地追求現代化所出現的問題,不一定是新的、高的、快的才是最好的。
有趣的是,廢墟總和大自然手拉?手,緊靠在一起。一個地方成為廢墟,不光是它在社會上變得沒有功用,還要加上大自然的光顧,把人為的東西重新由大自然佔領,牽起另一種生機,所以廢墟其實充滿?生命,回到沒有修飾的自然。
颱風天鴿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我坐在雙層巴士上,看到很多強壯的樹木彎下腰,在風雨中死掉了,但原本被樹木遮蓋的廢屋反而能夠露出更多的面貌。沒有了樹木的保護,它們再一次與陽光面對面,揚起百年的灰塵。或者,我要好好把握這一剎那,看清楚我們的歷史,或許,它們不久便會再一次隱沒在神秘的、繁密茂盛的樹林中,等待百年後的重現。
作者簡介﹕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文:黃淑嫻
圖、圖說:阮智謙
[語文同樂 第2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