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昨公布臨H研究,證實使用蟬花、丹參、川芎及大黃等藥材的「益腎化瘀泄濁法」,對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有明顯療效,七成參與研究的患者在服藥兩個月後,病情有改善,較早期患者的效果明顯。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H部訪問學者蔡潯遠稱,療程透過補腎、護肝、排毒及活血等,減緩病情惡化,曾有患者推遲3年才需洗腎。 蔡解釋,益腎化瘀泄濁法為純中草藥配方,每天服兩劑,每兩個月為一個療程。療法有助降低血肌酐指數,即體內毒素;同時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即腎臟將血漿及水分過濾成尿液的能力,以穩定腎功能。 七成第三四期研究患者好轉 該研究於2013年3月至今年8月,觀察33名患腎衰竭第三期或第四期患者使用「益腎化瘀泄濁法」後的病情變化,結果24人(72.7%)有好轉,當中7人明顯改善;其餘無效的9人,大部分是第四期嚴重腎衰竭。他稱,結果反映療法對早期及中期患者較有療效,建議盡早求醫,否則若踏入腎衰竭第四期,出現嘔吐、口有尿味及尿頻等,腎功能已嚴重受損,難以逆轉。 年逾六旬的黃先生中年時已有高血壓,至2014年因腳踝扭傷求醫,醫生發現其腳部水腫,茖靺邠d,才知腎功能減退。腎科醫生當時告知其病情不能逆轉,將需洗腎。他遂到浸大中醫診所求醫,期望有轉機,結果首次療程後,精神及胃口已好轉,現情G穩定毋須洗腎,尿頻亦改善,由以往每晚起H小便3至4次,減至每晚2次。 蔡潯遠稱,曾有原本要開始洗腎者,接受益腎化瘀泄濁法治療後,成功延緩惡化,延至3年後才洗腎;另有患者從腎衰竭第三期逆轉至第二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