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心支援病人心 助選療程紓不適 料每年19萬人受惠
【明報專訊】患癌未必是末路,病者存活率增,所需的身心支援也相應增加。香港大學醫學院計劃在葛量洪醫院重建成癌症中心後,於該處開設癌症綜合關護研究所(ICC),由確診開始陪伴病人走過抗癌路,例如助乳癌患者抉擇是否接受全乳切除手術,以及適應癒後生活改變,應對雙手麻痹等副作用。除了醫療諮詢及治療,ICC另會統籌相關教育工作,料每年18.8萬人受惠。
明報記者 袁樂婷
統籌ICC的港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藍詠德指出,有研究顯示,約五分之一乳癌病人情緒持續受困。她舉例,部分康復者術後手部活動能力減,雙手麻痹、不可提重物,或被迫轉工,家庭主婦亦未必可如以往般「落街買R」,日常生活力不從心和身體不適,易導致負面情緒。
ICC預期2024年投入服務,擬提供3種服務,包括個人醫療諮詢、小組治療及教育工作。
藍目前與瑪麗醫院腫瘤科合作開展先導計劃,針對兩年內確診的病人,在他們覆診時透過問卷篩選需支援者。
她說,面談時會深入了解對方的困難,並提供建議,例如有康復者雙手感麻痹,便教導對方鍛煉手部肌肉,助其適應癒後生活改變。若有需要會轉介病人至臨H心理學家,或與其主診醫生溝通,紓緩其身體不適。
問卷篩選需支援者
乳癌康復者吳小姐2014年確診乳癌,同年做手術切除約1厘米大腫瘤,隨後一年先後接受化療、電療及標靶治療,現已康復。她與記者見面時容光煥發、開朗健談,記者好奇她為何被選中?吳笑蚞衪z過去低潮:「我以前不是這樣。」她說,做超聲波檢查時得知乳房有腫瘤,當時已有心理準備「中招」,因此確診時心情平靜,但原來情緒有暗湧而不自知。
她說,每次化療後身體都會持續不適,例如疲累、心口翳悶和呼吸不順,「暗地媥嶀蒆o些徵狀是(乳癌)復發,是否(癌細胞)擴散到肺?是否因身體正打仗,才會沒精力?」
建議化療後做瑜伽
去年底吳小姐返醫院覆診,其間填問卷,藍詠德發現她需協助。
藍說,患者感疲累、睡眠質素差是化療副作用,「大部分病人情緒穩定,但有可能受這些徵狀困擾」。以吳為例,藍詠德建議她多做運動和練習呼吸,並邀她參與原本為另一項研究而設的瑜伽班,班上學生均是癌症康復者,可互相扶助。
港大預計,ICC將來約聘45名心理學家、輔導員及護士等,支援癌症病人及其家屬,每年18.8萬人受惠,包括3.2萬人次接受個人醫療諮詢,以及6萬人次參與團體或小組治療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