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即提出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原預計最快上周五(14日)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但因4名非建制議員遭取消資格致會議中斷,令撥款增添不明朗因素。多名中小學校長表示,已向合約教師口頭表明將可轉為常額教師,有學校亦以為撥款可通過,已額外聘請教職員,有校長無奈說事件打亂招聘及合約教師轉職計劃,若撥款不獲通過,只得動用學校儲備應付,期望財委會盡快通過撥款。
林鄭月娥提出增加0.1中小學班師比,料可增逾2000個常額教席。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校長朱遠球表示,若財委會通過撥款,學校將可增加2個常額教席,除將一名合約教師轉為常額教師,另會招聘一名常額教師。朱透露早前已有聘請人選並已初步洽妥,本以為一切就緒,惟突然出現變數,憂慮立法會一旦未能通過撥款,「會失去預算,在(學校)規劃上一定有影響」。他說因已表明聘請該名新教師,即使財委會未能通過撥款,「學校已有兩手準備,屆時只得先請他做合約教師」。
朱又說,因應教育局提出向學校提供每月2.5萬經常現金津貼,聘請中小學資訊科技支援人員,學校本計劃將該筆津貼用於加強電子教學,上月更完成投標,購買電子白板,若撥款未獲通過,「只得動用學校過往積存下來的經費」。
常額教師過剩或炒人
原可吸納一半合約教師為常額教師的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校長鄭德富說﹕「沒有想過不能通過(撥款)……若不能通過,會感不愉快。」而在「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下,參與中學原本須在17/18學年開始,分3年歸還6個常額教席(俗稱「還老師」),鄭德富表示學校有參加計劃,在自然流失等因素下,學校已吸納原本過剩的教師,但他解釋若撥款不能通過,部分未能吸納過剩常額教師的學校則有可能需要解僱,或轉為合約制。
校長:教育不應受政治影響
中學校長會主席兼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校長李雪英說,不少校長關注事態發展,擔憂撥款未能通過。她解釋不少學校正處理將合約教師轉為常額教師事宜,例如其中小學原可增加3.6個常額教席,加上增設一名特殊教育統籌主任,校董會已批准,「只差最後一步(簽合約)」;如未能撥款,需用學校儲備請人。李嘆言許多年輕合約教師期盼轉為常額教師,認為「教育發展不應受政治發展影響」,促財委會妥善處理合作問題及撥款,讓學校及合約教師等受惠。
除增加班師比,修讀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每年可獲3萬元資助。應屆文憑試畢業生阿欣獲自資院校取錄修讀學士課程,她認為3萬元可減輕學生經濟負擔,若撥款不獲通過,「會有點失望」。
楊潤雄:不通過會沿用現制度
教育局長楊潤雄昨對事件表示憂慮,呼籲議員以民生為先通過撥款。被問及教局有沒有應變措施?楊說﹕「這些是新建議,如果未能通過,我們便沿用現有制度繼續做。」楊稱如果財委會真的未能趕及在休會前批准36億元款項,政府就無法動用,這便不能夠在學校開設新的常額教席,DSE考生也不能得到3萬元學費資助去修讀自資院校。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