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5日是解嚴30周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臉書發文強調,解嚴非紙上談兵或對外宣示的一句話而已,改革須有配套計劃,以及耐心與魄力。馬英九則在出席活動時說,台灣雖然解嚴,但按照現在發展來看,還有很多事值得擔心;像是大家一天到晚批評威權體制,但執政後能否擺脫誘惑,仍是個很大問號。
宋楚瑜、馬英九15日不約而同,皆緬懷頒布解嚴令的蔣經國;有趣的是,兩人先後擔任過蔣經國的英文祕書。馬英九15日出席筆震論壇「解嚴30:台灣邁向開放民主」專題座談會,在致詞時表示,他擔任蔣經國的翻譯達7年時間,經歷過解嚴、開放兩岸探親等重大歷史時刻,很幸運地能從旁觀察蔣經國。
訪問翻譯得知 有如觸電
馬英九回憶,1986年的10月7日,當時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發行人葛蘭姆訪問。
葛蘭姆問蔣經國,「是否準備要解除被稱為緊急命令的戒嚴?」蔣回答表示,「是的,我們把國家安全法令修改後,就會宣布(解嚴)。」
馬英九說,儘管他知道這消息(指即將解嚴)已經一段時間,在翻譯當下仍感到震撼,更形容自己渾身上下就像「觸電」一般。他說,蔣經國是在威權體制下成長,也執行過許多威權體制的政策、法令,卻能不痛苦、不掙扎,親手終結威權體制,這非常不容易,很少人能做到。
放寬言論尺度 說到做到
解嚴後黨禁、報禁沒多久也跟著解除。馬英九透露,當時的新聞局所受的衝擊最大,時任新聞局長邵玉銘還請他協助,請示蔣經國是否管制黨外雜誌,尺度應寬鬆或嚴格。結果,蔣笑著說,「既然解嚴了,當然要越來越寬,不能越來越嚴,否則不是換湯不換藥嗎?」
「你看他耀眼不凡!」馬英九指出,蔣經國當時說話的模樣胸有成竹,他就知道這條路是非走不可;當時更有媒體形容,蔣經國對付反對黨的做法,就是把反對黨的政策拿過來。馬認為,蔣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認為能做的就要趕快做。
執政不受誘惑 馬仍存疑
解嚴至今已經30年,馬英九坦言,依照台灣現在的發展來看,還有很多事值得擔心,像是大家常批評威權體制,一旦執政後,是否能擺脫誘惑,仍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宋楚瑜則在臉書發文指出,當時「解嚴」與否,在台灣其實已經醞釀與議論一段時間;蔣經國愈到晚年,身體狀況雖不佳,仍毅然決然推動政治革新。
「經國先生的意志很堅定。」宋楚瑜說,「蔣經國認為若不從政治改革做起,台灣很難在戰略價值上擁有接續發展的本錢,這是他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為台灣人民嚴肅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