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浚雙親在80年代從香港移民加拿大。黃家浚在加拿大出生,是近期投身華埠傳統保育的年輕人之一。
黃家浚發現,對華埠的親近感,出現了年齡斷層。目前主要是80歲以上與40歲以下的兩代人,攜手保育華埠。而中間的一代人,大都對唐人街則沒有多大感覺。
黃家浚分析說,曾經有一代華人,對唐人街有抗拒感,因為受到歧視排擠,才被逼到華埠居住或辦事。50年代開始,社會整體的歧視程度減弱,他們便掌握機會,逃出華埠,搬到其他地區居住。反而是最新一代,內心對華埠完全沒有芥蒂與成見。而年老一代,與唐人街,與華人文化的關係深厚,完全不願意割捨。
對於他投入華埠保育工作,他的雙親表示理解,也完全支持。
為了拉近與唐人街的關係,黃家浚加入了黃氏宗親會。他這才發現,自己祖上已經與宗親會有交往。原來黃家浚曾祖父一代,已經有人移民溫哥華。在宗親會之內,仍然有人能夠記得與他祖輩交往的情況,大半個世紀之後,仍然能夠娓娓道來。
作為一個90後,黃家浚與平均年齡有80多歲的宗親會老人家交往,並沒有感到格格不入,反而是十分融洽。他最近加入了理事會,是理事會中最年輕一員。
加入了理事會後,他希望積極投入會務,貢獻一己之力。
他很佩服這些耆英不辭勞苦,爬上四層高的樓梯,參加宗親會活動。但他也理解到,這些長者一生中很多光陰,在堂所中度過。宗親會或是同鄉會,是他們家以外的家。而唐人街其他堂所,景況相差無幾,基本上都沒有電梯,老人家光顧堂所,只能慢慢爬上陡峭樓梯。
黃家浚介紹,宗親會除了搞了功夫班之外,也舉辦文彊學校,教授中文,可謂文武雙全。除了這些活動之外,黃家浚自己也從長者身上學到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細節與深厚內涵。比如是在宴會中如何敬茶,這在其他地方根本學不到。
黃家浚本身在大學修讀歷史,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迷戀」上華埠。對他來說,華埠不僅僅是一棟棟古老建築,也是溫哥華華人歷史的見證者。他不僅通過宗親會這棟建築,與華人歷史親近。也通過宗親會,理解到黃氏在溫哥華華人史中,名人輩出;專業人士與著名軍人都很多。黃氏一族在華人歷史中佔有一個重要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