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心不怕遲,讀醫同樣有第二次起步機會。26歲的黃妍珍(Ada)是化學病理學博士,曾師隨研究「無創產前診斷」的中大病理學權威盧煜明教授做研究,去年9月再踏校園,入讀港大醫科,與文憑試畢業生一同起步,期望將來從事臨H研究。由初入大學至今,Ada連續讀了8年書,她說眼見中學同學早已投身社會,家堨蝳雩g濟壓力,曾有掙扎,但始終認為有機會做到想做的事,付出再多也值得。 讀足8年書 父母不明「為何還要讀」 港大醫學院去年開始推出「毅行醫路(Second Chance)」計劃,讓已經持有學位、有志從醫者,有機會考入該院。首屆計劃取錄21名學生,包括Ada和她的同學黃幸常(Anson)。 Ada說,自小喜愛科學,認為找出問題再設法解決的過程有趣。她自言高考成績「非狀元級」,難考入醫科,於是選擇生物化學系,其後再修讀化學病理學博士,後者主力研究如何將科研成果應用於臨H治療,從中培養出對臨H工作的興趣。她笑言因「讀了很多年書」,父母初時不明白「為何還要讀」,但最終相信其選擇。 另一生物醫學學士 獲獎學金讀醫 Anson則是首屆文憑試考生,當時手執35分,惟沒有往績參考,不肯定能否獲醫科取錄,於是改選生物醫學系。他說,兩個學系部分課程相似,二年級開始接觸生理、解剖等,更肯定自己對醫科的興趣,畢業後隨即再讀醫。他說,臨H與研究均可幫助病人,只是方法不同,前者更加直接。他家住公屋,父母已年近60,家境不算富裕,幸憑茈耵威敺ヮt一級榮譽畢業的佳績,獲獎學金資助5年醫科學費。 Anson說,母親患糖尿病多年,自己亦試過打欖球時跌斷手,能感受病人等待救治的心情,現傾向修讀急症專科,盼將來加入公立醫院急症室。公院醫生工時長,臨H工作繁重,他說知道做醫生辛苦,「但永遠不夠病人辛苦」。兩人目前與去年的中學畢業生一同上課,但只需讀5年,比原本課程要求少一年。雖然有年齡差距,兩人均說與同學無「代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