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不少華裔家長,會在周末或課餘,安排子女到中文學校學中文。不過,傳統中文學校的學習,或會令一些習慣本地教學的學生及家長感到沉悶。有在本地長大的香港移民,為將母語傳承,七年前開始舉辦兒童廣東話課程,以活動教學形式,助3至5歲的小朋友學習廣東話,並自行製作一套全新教材,輔以粵語拼音,讓即使不懂廣東話的家長也能伴讀。支持保育廣東話的卑大學者林慧雯認為,課程以較生動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興趣,對傳承廣東話有一定幫助。
廣東話課程的營辦人司徒嘉寶,在溫市舉辦兒童廣東話課程已有七年,希望能將香港人的母語傳承給下一代。司徒嘉寶說:「對我而言,廣東話是父母送給小朋友的一份珍貴禮物,我們有責任將它薪火相傳繼續傳承下去」。
她說:「雖然本地已有一些歷史悠久的中文學校,但新一代的家長對於安排子女報讀中文學校,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難題,例如課程沉悶、小朋友覺得學習內容不夠生活化、不實用」。
移民後曾經在本地上中文學校的嘉寶憶述:「六歲隨家人移民來溫哥華後,也有上中文學校,但都是傳統的模式,抄寫、默書、讀古文,覺得很辛苦又沒趣」。她希望廣東話班能建立一個起點,引發小朋友往後對廣東話的持續興趣。
她說,課程茩宣民縑A寫字的部分佔很少,以輕鬆的唱遊、講故事,小手工及集體遊戲方式進行。「由於課程的對象是3至5歲的小朋友。最重要是讓小朋友喜歡學廣東話,培養興趣才是關鍵。小朋友回家有沒有機會講廣東話?家長在家有沒有提供環境並以身作則講廣東話?這些都是培養小朋友語言發展的重要考慮」。
司徒嘉寶表示,報讀廣東話班的家長,有些是不懂廣東話,亦有一些是本身也是土生的香港移民後代,但希望小朋友能夠與家中長輩用廣東話溝通。不過近年開始有非華裔或白人家庭讓子女參加廣東話班。而其中一個最特別的學生,是由華人家長領養的非洲小孩。她說:「最初以為他不懂廣東話,所以用英文跟他對話,沒料他回答的每一句都是廣東話,令我想到,爸媽一定很重視廣東話,並且在家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環境」。
在教學期間,司徒嘉寶發現在市面上很難找到適合教材,尤其是一些較為口語、日常對話式的就更難找。因此她決定自編教材,由選材、撰寫、插畫、錄音,到排版製作,全部一手包辦,花了半年時間完成。她說:「一套五本的教材以切合小朋友生活環境的題材為主,內文選用的包括廣東話、粵語拼音及英文翻譯,家長可以用手機掃瞄QR Code,便可連線到網上的錄音檔案,不懂看中文的家長都能與子女伴讀,一起學習」。
她希望家長在培養小朋友學習廣東話時,能夠有多一些的堅持,多在生活中融入廣東話,即使是簡單的語句,例如:「食飯」、「堐情v等,小朋友亦會容易接受及活學活用。
司徒嘉寶說,大溫地區家長對廣東話課程的需求不小,經常有家長查詢是否有在其他地區舉辦課程。她本人亦期望日後能將課程推廣到各區,讓更多有興趣的家長及小朋友接觸廣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