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翁琳(馬鞍山靈糧小學,六年級)手上拿着的,是可以轉出美麗圖案的萬花筒,它是在明清時期從西方傳入的玩意,連康熙皇帝也感興趣呢!
萬花筒,又有「萬花鏡」、「萬花筒鏡」、「多棱鏡」等別稱,是由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儒斯特發明的光學玩具,透過光線在玻璃鏡片反射的原理產生美麗的圖案,把筒身稍稍轉動,圖案便不斷映入眼簾。
相傳萬花筒於明末清初時由外國傳入,最初是宮廷玩意,後來透過教堂漸漸流行於民間。據說對外來文化和知識持開放態度的康熙皇帝,曾對與萬花筒製作相似的八棱柱鏡相當感興趣!而清代《揚州畫舫錄》提到製作西洋鏡的方法,在木盒子的中間畫上花樹、禽鳥等圖案,外開一個圓形小孔以便觀看圖案,與現代萬花筒的製作方法十分相近!西洋鏡玩具引人好奇,但拆解後原理十分簡單,所以引伸出「拆穿你的西洋鏡」的說法,比喻為識破騙局,揭露真相。
愛做手工藝的翁琳(圖)喜歡製作「樽仔萬花筒」,享受配襯顏色的過程,而且可按喜好製作不同款式的「樽仔」,大家來跟翁琳一起學製吧!
《智叻Smarties'中文 3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