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今次改名風波再次觸及近年在歐美校園蔚然成風的解殖(decolonization)運動爭議。發起運動的學生認為,校園帶有昔日殖民主義或種族歧視色彩的事物皆須清除,以符合新世代重視平權和反歧視的理念,可是其手法或主攻對象往往引起頗大爭議,批評者質疑學生追求「政治正確」過火,對歷史有欠尊重。 這股浪潮最為人熟悉的大概是「羅德必須倒」運動,參與學生質疑英國殖民南非的重要人物羅德(Cecil Rhodes,著名的羅德獎學金設立者)是「南非的希特勒」,其理念和政策間接奠定後來的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故要求各校園拆除其雕像,南非開普敦大學很快從善如流,但在英國牛津大學則遇到不少反彈。 抗議者質疑,英國大學校園保留羅德像,象徵英國從未反省其殖民歷史。不過牛津前校監彭定康認為,羅德的殖民和種族優越觀點,在當年相當普遍,只是歷史產物。 真正要在校園洗去現今看來醜惡的歷史並不容易,以耶魯為例,卡爾霍恩以外,其他書院也不乏以奴隸主命名者,例子包括愛爾蘭哲學家柏克萊(名校柏克萊加大所在的柏克萊市正是以其命名)和耶魯大學第7任校長斯泰爾斯等。 就連耶魯大學本身,也是得名自主要捐款者、英國東印度公司高層耶魯(Elihu Yale),他與當年的奴隸貿易也大有關連。耶魯校方此前已表明,不會連校名都更改。 耶魯大學本科學院史上首名非裔美國人院長霍洛威(Jonathan Holloway)是美國史專家,他此前也是卡爾霍恩書院院長,他說:「歷史充滿醜惡,我們無法單憑拿走某些冒犯我們的東西,就能免除於此。」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