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林村河是人工活化河道,即利用原有自然生境而建造的排水道。下大雨時,如果雨水沒法排走,就會積聚起來,導致洪水出現,水位會在短時間內急升,造成水災。人工方式活化自然環境,可有效排水、防洪之餘亦保護大自然生態。
Richard的工作正是與同事共同思考更有效排水與防洪的方法。Richard說:「改善河道時會模仿大自然水循環系統,當雨水落下,泥土、植物會吸收部分水分,不但可疏導雨水,也有助植物生長,為生物提供棲息地。」究竟林村河是怎樣模仿大自然水循環系統的?
大自然的水循環,就是當雨水落下地面後,有不少從「渠道」流走,例如滲入泥土、落在河道或馬路面等,水分蒸發後會上升至天空成為雲層,積聚後又再下雨。Richard說:「現時國際間有一個叫海綿城市的概念,就是將城市看作是吸水的海綿,想出不少適合城市的方法來處理雨水。」(圖一)就是Richard繪畫的海綿城市解構圖,概念立刻一目了然!
■想一想
香港是Richard圖中的海綿城市嗎?你能就圖中提及的方式在香港一一找到它們嗎?
(可拍照和同學分享)
海綿城市其中一個概念,就是活化河道,林村河就做到了!
大自然水循環系統將雨水「分散」流失,河道改善除了疏通暴雨帶來的洪水,也將洪水的「阻力」化為「助力」,讓它用得其所,不單要它流走,還讓它幫助植物、生物生長,一舉兩得!
一得:防洪
「改善人工河道時,會將碎石鋪得凹凸不平(圖二),防止水流太快,而且凹位也可用作儲水,一旦雨水過多,可起作用。」
二得:生物生長
水能幫助生物生長,但不能太多或太少。Richard說:「改善河道防洪之餘,適當的水也可助植物生長,為不同生物提供棲息地。就像香港本土生物:香港蠑螈,林村河就有很多呢!」
Richard又表示,在香港改善河道只是防洪任務的一部分,因為香港的雨量不少,根據天文台資料,1981至2010年的年均降雨量正常值為2398.5毫米,2015年比正常值為少,只有1874.5毫米。香港雨量集中於5至9月,短時間內要應付大量雨水,對防洪工作而言是一大挑戰呢﹗所以Richard說有「防洪三式」:
第一式:截流
在雨水落地前,先把它「截住」,所以有雨水排放隧道。雨水落在城市的混凝土路面,難向下滲,就會積在地面,容易形成水浸。現時全港有4條雨水排放隧道,會將雨水引導至其他地方,防止雨水過分集中、出現水浸。(圖三)
第二式:蓄洪
雨水太多積聚路面怎麼辦?就是「蓄洪」,即將雨水收集在一個集中地。「香港地少人多,地面上已沒有位置用作蓄洪,就會一地兩用,在球場、馬場的地下,實踐蓄洪計劃。地面是球場、地下是大水缸呢﹗」如(圖四)所示,跑馬地馬場地下有蓄洪池。Richard笑說:「我們做的事是『眼見不到』的,因為都是在地下﹗」
第三式:疏浚
最後就是「疏浚」了﹗像林村河的河道就是用來疏浚的,意思就是疏導落下的雨水。在香港,除了林村河,大埔的大埔河、西貢的蠔涌河、粉嶺的軍地河和丹山河、啟德河等也有類似的活化河道改善工程,防洪之餘也保護大自然生態﹗
■相關新聞
渠務署於2013年開展「改善河道生物多樣性——復修水生生物生境試驗研究」,挑選了粉嶺軍地河、元朗錦田河及打鼓嶺平原河部分河段動工「改造」,包括重新堆砌河H石塊,營造天然生境,供不同生物棲息,讓原本於旱季乾涸的河流有水流過,令明渠變回天然河溪。其中粉嶺一段軍地河,復修後錄得螢火蟲數量激增,當中包括約20隻本港極稀有的黃緣螢。
——摘自《明渠還原清溪 螢火蟲大增 粉嶺軍地河現稀有黃緣螢》,〈明報〉,2016.10.11
■關鍵詞
海綿城市 sponge city
防洪 flood control
排水系統 drainage system
水循環 watercycle
■想一想
人工建築是否必然破壞大自然生態?可以如何平衡?
文:大海
圖:受訪者、渠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