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留守童銳減 被質疑搬龍門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2016年11月9日,民政部於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報告,稱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902萬,較2013年全國婦聯公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所推算的6102萬暴減超過5000萬,數字被內地《光明網》質疑是玩數字遊戲,將此問題「大事化小」。
較2013年推算減少超過5000萬
2016年2月,國務院發表《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和制度須更健全、留守兒童明顯減少等;同時更改「留守兒童」的定義為「父母雙方外出工作,或一方外出工作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週歲的未成年人」。此前的定義是「父母一方外出工作、不滿18週歲」。
新華社報道,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3月底以來在全國範圍內聯合展開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未滿16週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
收緊留守兒童定義 18歲變16歲
民政部解釋,留守兒童人數銳減,主因是近年來各地採取保護措施,加上有效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扶貧、戶籍制度改革等政策;至於定義有變只屬次要原因,而且新定義主要依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9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未滿16週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等規定,符合法律精神和中國國情。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1月曾表示,當前中國處於特殊發展時期,大量外出工作者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特殊貢獻,但也因複雜的現實原因,形成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這種現象短時期內恐怕難以消除。
──綜合新華社及《新京報》報道
■知識增益
父母出國打工 東南亞亦見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被視為中國特有的社會問題。據11月13日《北京青年報》的〈國外到底有沒有「留守兒童」?〉一文,部分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泰國和越南有類似現象,而當地留守兒童往往與父母分隔兩國。
全球化下,資金與勞動力不斷流動,發達國家擁有資金但缺乏人力,吸引成千上萬的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父母出國,尋覓薪酬更高的工作,掙取更可觀的收入。女性尤其容易在發達國家找到看顧小孩和家政類工作,導致孩子和母親長時間分居兩地。
不論是面對城鄉差距的中國留守兒童,還是與父母分隔兩國的東南亞孩童,社會學研究指出,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支持,生理和心理上均可能面臨困境。由於監護不周,中國不時發生涉及留守兒童的慘劇,例如2015年6月,貴州4名5至13歲的兄妹懷疑因生活困苦、無人照料而喝農藥集體自殺等。另有數據指出留守兒童的犯罪率約佔未成年人犯罪的七成,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與父母聚少離多 留守兒童情緒低落
2016年6月,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發表《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6》,調查逾7000名兒童,其中7.7%反映與父母一年沒有見面。調查顯示,與父母見面或聯繫次數較多的留守兒童,能夠從父母獲得較充分的支持和肯定,自尊水平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