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每年額外輸入1.5萬名內地或海外專才移民,以維持本港經濟增長。政府向來支持引入符合香港需要的世界人才來港發展,認為可提升本港競爭力;但勞工界擔心外地人才來港會打擊本地勞工上流的機會。輸入專才為香港帶來什麼機遇和挑戰呢?
事件背景
團結香港基金2016年10月底發表《迎接時代變遷:與內地經濟並進》報告,指本港65歲或以上老年人口佔整體14%以上,已屬「高齡社會」,在亞洲排第二,僅次於日本,有必要調整移民及輸入專才政策,以免步日本後塵,因人口老化而踏入經濟危機。報告模擬3個情景,假設本港每年增加5000或1萬名移民,仍無法避免整體人口及勞動人口萎縮,建議每年增加1.5萬移民人口,並讓總人口在約810萬的水平穩定下來,而勞動人口則維持在360萬。報告補充,由於內地人才傾向移民本港,港府應加強推展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才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計劃等,吸納更多內地人才。
香港的輸入專才計劃包括「一般就業政策」(專業人士╱企業家)、「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於2003年7月推出,計劃不設限額,人才必須擁有本港缺乏或渴求的專業技能或知識,能為本地企業的日常運作及有關的行業作出貢獻,以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截至2015年12月,約83,700名內地人透過此計劃獲准來港工作。「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則設有配額,計劃由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約有3000宗申請獲批。據入境處資料,2015年有208名申請人成功申請,當中192名透過「綜合計分制」獲批,主要來自資訊科技及電訊、建築、測量、工程及建造、金融及會計服務及工業製造界別;以「成就計分制」獲批的申請主要來自體育運動和廣播及娛樂界別。
■評論摘錄—支持輸入人才
◆人口結構問題
廖柏偉明白現時本港和內地關係較撕裂,港人或不太接受引入內地專才,但他希望港人意識未來人口結構的實況;他又舉例指世界各國均推政策吸引高技術、高教育人士,故本港亦不應落後。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廖柏偉
引入外勞程序嚴謹
張建宗於2015年初指本港勞動力持續下降,要提早部署開發勞動力,人盡其才。他強調香港引入外勞的程序非常嚴謹,香港無足夠有關行業的勞工,才可以考慮引入外地勞工,認為市民毋須擔心。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
金融業需外來人才
史美倫2015年初指出,香港部分金融行業需要外來專才,例如私募基金,香港本身並無此行業,需要外來人員來港做高層。她指專才或自行創業,為香港帶來就業機會,以及協助香港金融業做得更廣更深。 ——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
•解讀
據統計處的推算,本港勞動人口在2018年開始下跌,2031年跌至343萬人,到2064年更只剩311萬人;勞動人口下降加上人口老化,福利開支將會增加。2016年每1000個打工仔撫養902人,到了2064年,預計上升至1274人。本港出生率長期偏低和人均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加劇。團結香港基金指輸入足夠的移民似乎是發達國家減慢人口老化的唯一可行辦法,長遠有助防止人口萎縮。
邁入高齡社會 勞動力減
基金會亦引用多份調查及報告,指出現時內地移民的教育水平比戰前的移民一代高,如近年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抵港的人數有所增加。後者的移民人士大多數曾接受大學教育,而且從事專業工作。此外,15歲或以上持單程證來港的群組中,曾接受專上或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由1998年的5%增加至2015年的21%。因此建議本港應在房屋及基礎設施方面做好規劃,以吸引內地移民及人才來港。
事實上,各國均在「搶」世界各地的人才,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新加坡2008年推「聯繫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計劃,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城市,包括倫敦、三藩市、悉尼等大城市設置海外辦公室,招攬當地人才到新加坡定居和工作。加拿大聯邦政府的經濟增長諮詢委員會2016年亦建議,在未來5年逐步增加移民人數至每年45萬,集中吸引高技術、高學歷和商界人士。
入境處在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列明,輸入的內地人才必須具備香港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別技能、知識或經驗。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廖柏偉指出,外來的高技術人口不會影響本港就業市場,低技術人口才會有影響,認為若香港輸入內地的高技術人才,對本港高技術人口就業情況影響不大。
高技術人才不礙本地就業
港府2015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加強輸入人才,並在其後落實「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加入國際知名院校加分制等措施。有個別業界代表指行業缺人,故支持措施。金融發展局2015年1月發表《發展香港金融服務業人力資源》報告,指本港不少工種面臨人才短缺問題,以私人銀行和保險業界最為嚴重,亦指過去10年,在香港金融服務業的主要界別中,不少公司聘請內地僱員人數的增幅超過20%。其中,以受聘擔任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及財務顧問╱財富管理工作的內地僱員人數的增幅最大,相信是因為有關工作要求僱員具備相關的人脈關係和人際網絡,並通曉中文。
私銀保險渴人 內地僱員人脈強
報告指對不少具備業界所需工作經驗的外籍僱員來說,香港的生活條件(如住屋成本和空氣質素)不及亞洲其他金融中心,而最大的難題是子女在理想的國際學校難覓學位。報告指這問題存在已久,而非金融服務業所獨有,凡香港有需要輸入國際人才的行業,無一不受影響。另外,建築工程行業亦常提出人手不足的問題,指缺人導致部分基建項目受阻。時任工程師學會會長張志剛指出,業界近年請人困難,尤其涉及土木、建築、機電等的工程師,所以對輸入人才的措施持開放態度。
■評論摘錄—質疑輸入人才
◆已有足夠勞動人口
譚凱邦認為,本港有足夠勞動人口解決市場所需,認為政府以人口老化作藉口,將內地移民合理化;若本港有行業求才若渴,亦可在全球招募人才,不一定要集中輸入內地人才,向內地傾斜。 ——香港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
專才當香港跳板
關焯照認同本港應擴大現有的移民及輸入專才計劃,但擔心只能短暫紓緩人口老化,但因不少專才只把香港當國際跳板,港府長遠要推更好的房屋、家庭政策配合,吸引外來專才移民並留港。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
憂壓本地人薪酬
譚駿賢擔心,港府一旦把關不嚴,僱主可藉聘請內地人,壓低港人員工的薪酬;他又認為如果僱主對人才有需求,就不應該以低於市場平均薪酬的水平來聘請專業人士。——工黨秘書長譚駿賢
•解讀
香港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反對香港引入更多內地人才,他認為任何地方均有其承載力上限,目前香港的環境、交通及房屋問題已經超負荷,而他指現時各式的專業移民計劃,已嚴重向內地傾斜。對於港府2015年優化輸入專才的措施,多名時任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未有優先照顧本地勞工、但輸入專才的做法不合理。
工會促做好職業教育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主任周聯僑以建造業近年不斷改革職業教育、成功吸引新人入行為例,指政府有責任帶頭為香港的經濟培訓足夠及合適的人手,特別是當個別行業僱主缺乏承擔,拒絕投資,只懂「走精面」要求政府輸入廉價勞工。他指政府只要做好職業教育,根本不需要輸入外勞。否則,香港各行各業將會逐步凋零,「青年無法向上流」的問題不斷惡化,年輕一代在看不到前景下怨氣日深,直接影響香港的安定繁榮。
港府提倡引入更多外來人才的同時,社會有聲音提醒港府應更茩咻p何留住人才。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周基利表示,在全球化下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而本港的內地人才輸入計劃不算太吸引,內地人成功申請後,多返回內地定居,而他們取得香港身份證只是為在醫療或出入境等更方便。合眾人事顧問總經理蘇偉忠認同香港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但亦同意內地人才有可能只視香港為跳板,只想在香港吸收經驗,將來再回內地發展,又或者到歐洲工作。
保障本地勞工措施執行差
社會有聲音擔心輸入人才會打擊本地就業市場,或拖低本地勞工的薪酬。為免影響本地工人權益,政策要求外勞工資不可低於市價,又要求僱主證明未能招聘本地人。審計署2016年4月公佈,抽查了20宗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獲批申請,發現全部僱主均沒有提供所需資料以說明職位未能由本地僱員擔任;其中7宗入境處人員更無主動要求僱主就此提供證明。另外,審計署抽查了51宗資訊科技經理職位申請獲批來港工作個案,有13宗月薪少於3萬元,而平均月薪為2.2萬元,遠低於政府統計處市價3.5萬至6萬元。審計署建議,入境處應發出指引,清楚列明所需程序,以及在處理輸入外地專才時,考慮市場薪酬及本地人手供應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