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罕見蝶疑遭油菜花田逼遷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位於大埔的環保協進會鳳園蝴蝶保育區(鳳園)在2016年蝴蝶普查中,發現園內有大量罕見苧(音柱)麻珍蝶(Acraea issoria)的幼蟲和成蟲,可能與鄰近重要蝴蝶生境之一的沙螺洞種植大片油菜花田有關,令棲居當地的苧麻珍蝶被逼遷徙至鳳園。
鳳園的職員在2010年開始密切關注10個重要的蝴蝶生境地,包括鳳園、沙螺洞、龍鼓灘、海下和河上鄉等,定期監察及公佈有關情況。環保協進會義務總幹事邱榮光表示,蝴蝶普查員在6月及7月普查中,都在園內發現苧麻珍蝶的幼蟲和成蟲,並記錄其成長過程,包括卵、幼蟲、蛹及成蟲;鳳園12年來已錄得超過200種蝴蝶,亦曾發現苧麻珍蝶,但是首次記錄到完整繁殖過程。
沙螺洞生境改變 鳳園成「避難所」
邱榮光稱,苧麻珍蝶主要在苧麻產卵及以其葉為食糧,沙螺洞是其在本港的重要棲息地,今次在鳳園發現苧麻珍蝶,可能與鄰近的沙螺洞濕地生境受人為改變、種植大片油菜花田有關。而鳳園環境佳,有種植苧麻,令該處成為苧麻珍蝶的「避難所」。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博士生曾柏諾表示,苧麻是苧麻珍蝶處於幼蟲時期的食物,如果苧麻數量不足以應付幼蟲的需求,會阻礙幼蟲進化到成蟲階段,但他不清楚現時沙螺洞的苧麻是否大量減少。曾柏諾說,蝴蝶對環境轉變的敏感度高,生境改變絕對是蝴蝶遷居的其中一個可能,但亦不能排除其他因素,例如溫度、濕度改變等。
根據漁護署資料,苧麻珍蝶是香港罕見蝴蝶,其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苧麻或糯米團(蕁麻科植物),遇到騷擾會分泌有毒液體,以避開天敵捕食。本港苧麻珍蝶分佈地區只限於大藍湖、亞媽笏、鶴藪、川龍及沙螺洞,蝴蝶普查亦鮮有記錄,是次能於鳳園發現大量苧麻珍蝶幼蟲和成蟲屬罕見。
大埔沙螺洞是「蜻蜓天堂」,擁有全港五成的蜻蜓品種,生態保育價值僅次米埔的後海灣拉姆薩爾濕地。自2016年2月,沙螺洞傳出種有大片油菜花田,吸引市民前往,有環保團體質疑油菜花田是村民與地主角力的籌碼。據悉,發展商早年與村民協議,若該處發展骨灰龕的項目得以落實,村民將土地出售,發展商會興建逾百間村屋安置或補償同等金額,但一直未完成環境評估程序,疑有人因協議一直未能兌現,故以復耕為名種植油菜花,逼令政府及發展商盡快落實項目。不過村民此舉被質疑嚴重破壞當地生態,除了罕見的苧麻珍蝶,有昆蟲專家擔心,濕地上覆蓋建築廢料,加上種有菜心和油菜花,或令該處罕有的「黃頭脈翅螢」族群消失。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濕地保育與爭議
按漁農署資料,濕地是主要受水控制的生態系統,一般泛指多種水陸交接地帶的自然生境,包括河溪、淡水或鹹淡水沼澤、河口潮間帶和紅樹林,此外亦有人造濕地,如漁塘及蝦塘、灌溉農地、農郊池塘、水塘和排水道。
根據世界自然保育監察中心估計,地球表面土地約6%為濕地,總面積約有5.7億公頃,當中2%為湖泊、30%為泥塘、26%泥沼、20%為沼澤、15%為氾濫平原。香港的濕地主要集中在新界西北部,當中包括河溪、天然沼澤、紅樹林、潮間帶泥灘和人工漁塘、基圍及水塘。
為何要保護濕地?
濕地是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自然環境之一:
●生態價值: 濕地孕育著無數動植物種,對水禽尤其重要,為牠們提供食物和繁殖育幼地,有利生物多樣性
●功能價值: 濕地兼具儲水、防洪、防止侵蝕、穩定海岸、透過凝留沉積物及隔濾污染物以淨化水質和穩定氣候等
●經濟及康樂價值: 可於濕地建塘養殖水產和水田耕種,亦可作康樂設施和觀光風景區,如位於米埔的香港濕地公園
《城規條例》被指存「先破壞後發展」漏洞
沙螺洞是香港77個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enclaves)的其中一個。「不包括土地」即是位處郊野公園內或周邊,但又未劃入郊野公園範圍的土地。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2010年曾承諾,政府會透過納入郊野公園或以《城規條例》保護「不包括土地」,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批評城規條例不足以保護這些高生態價值的「不包括土地」。
雖然沙螺洞的土地用途受《城規條例》規管,而且逾九成面積的土地被規劃作「自然保育區」及「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等受保護地帶,但由於清除植被並無違反地契,WWF 2016年初實地調查發現,該地近張屋位置被大規模清除植被、濕地被排乾,受影響面積約7000平方米,政府無法採取任何有效執法行動。
WWF在2014年的調查已發現,香港有超過12幅「不包括土地」曾受破壞,當中10幅已被收購。WWF擔心有發展商利用《城規條例》的漏洞,「先破壞,後發展」,藉清除植被、平整土地等破壞活動降低土地的生態價值,令發展項目更易獲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