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光控「納米機械人」 注人體輸藥 堵血管殺癌細胞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耗時3年,研究出全球首個以紫外線控制的「納米機械人」,當接觸到紫外線便會移動至目標部位。每個機械人僅如紅血球般大,團隊盼將來可以將技術應用於醫療用途,例如將機械人注射至人體內,以輸送藥物至癌細胞作治療,但仍面對多項困難。
有關研究已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研究團隊今年已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申請專利,現正等待審批。
紅血球大小 可移至特定目標
負責研究的港大化學系助理教授唐晉堯表示,今次港大研發的「納米機械人」每個僅如紅血球般大,是以「硅」(Silicon)及「二氧化鈦」(Titanium oxide)為物料。唐晉堯解釋,目前普遍「納米機械人」是透過磁性材料,利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的移動方向,但港大的納米機械人則可以感光,當接觸到紫外線後便會產生化學反應,移動至特定目標;研究人員亦會加入小量催化劑,加強化學反應。
傳送信息勝磁控機械人
至於用光控制機械人有何好處,唐晉堯表示,光可以有方向、顏色等變化,故傳送信息的方式及可能性,比以磁場控制的機械人多;未來可以機械人輸送藥物至癌細胞,對付腫瘤,或堵塞個別血管令癌細胞死亡。
續研究困難多 料需逾10年方可應用
唐晉堯指出硅及二氧化鈦可於人體內分解,但「納米機械人」需要放在特定的溶液才能進行化學反應以致移動,而此種溶液對人體有害,暫未能應用於人體。他預計未來仍需研究可「生物相容」的物質,至實際應用可能需要花上10年以上。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醫務總監潘冬平表示,如果要將納米機械人在人體應用,相信仍需一段長時間。他說,每個腫瘤內的血管密度、滲漏性等方面都不同,而且較「亂」及複雜,故機械人能否有效進入血管發揮作用,需要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