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麻醉科出身的熊志添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了32年,2005年起升任九龍中聯網總監,至2014年因馮康退休而調任新界東聯網總監,他最深刻是在伊利沙伯醫院經歷的3件事,包括1996年嘉利大廈五級大火、2003年SARS,以及2013年抗藥惡菌疫情,更形容後者是令他最感壓力的一役。回顧在威爾斯醫院兩年多的表現,他說,解決到急症室滯留問題「已經是好大得荂v。 縮短急症室滯留時間 嘆「做到些成績」 熊志添在2014年接掌新界東聯網總監一職,為自己定下的首要任務,便是解決困擾逾10年的急症室滯留問題,當時急症病人等上病房的輪候指標為24小時,他與聯網3間急症醫院召開了工作小組,一次過把指標定為16小時,如今已大幅減至12小時,「(等候時間)不再是用日計,而是用小時計」,總算是「做到一些成績出來」,他期望兩年內急症室上房指標可與其他聯網看齊。 以往他管理伊院盡顯麻醉科醫生特質,喜愛細節操控,每遇問題便「打個電話去最前線」,來到威院「人生路不熟」,他放權讓下屬去做,改善急症室問題也是由內科醫生主動改制,把部門細分成4個小組,每組平均分配急症病人,若該組處理得慢便會累積病人,要自行想法子騰空病H,最後亦成功縮減病人的住院日數。他說,外界要對威院「公公道道」,因他眼見威院醫護確實「仆心仆命」提供服務。 拒絕私院 打算到中大教書 行醫30多年,熊志添說2013年抗萬古霉素腸道鏈球菌(VRE)疫情,是令他最感壓力的管理危機,因嘉利大火只是一晚,SARS雖歷經100日,「但VRE畀我覺得條路好長」,H位擠迫令問題更複雜,當時伊院除了暫停非緊急手術,更要取消50周年慶祝活動,「做很多testing(測試),大家也不知能否control(控制)」,醫護開了WhatsApp群組,逐日決定當日應對策略,事隔半年才控制疫情。熊志添說,經此一役更深信醫療服務要靠團隊合作,「機器多先進也好,若沒有人是做不到事的」。 問到未來路向,熊的計劃與前任的馮康相似,打算到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書,對於投身私家醫院,他果斷搖頭,稱興趣不大,亦已婉拒一些私院邀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