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靜觀「後仲裁」之變
南海仲裁結果公布後,國際社會的回應是最大看點。除中、美、日、越等迅速表態且立場不出意料外,更多國家對仲裁結果抱觀望或僅作模糊表達,並沒有形成某些國家希望的對中國一邊倒的不利輿論。仲裁前一個月,中國接連在東京、海牙、華盛頓等地籌辦或參與南海問題智庫研討會,並在媒體大力造勢,明顯見出對仲裁結果的預判與應對。從目前得到的信息,仲裁後還將有兩場高規格的智庫研討會,其中一場會在香港舉辦。不過有消息指,擬於本月1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南海研討會,步伐明顯放緩。看來,「後仲裁」時期國際社會正醞釀某種變數,並且這種變數還在發酵,而北京也在待觀其變。
仲裁顛覆各國利益格局
觀察人士預計,明確支持仲裁結果的國家,恐怕遠低於外界的預期,這有中方大力斡旋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仲裁結果本身含有對各國現有利益格局的顛覆性內容,包括不但把菲律賓提起仲裁的諸島判定為「礁」,還將菲未提出的南沙群島都裁定為「礁」,連此前傳言不會納入仲裁的台灣控制的太平島裁定為「礁」。就連一直對仲裁保持模糊低調的台灣蔡英文政府,亦對裁決作出強烈反彈。
美日或面臨道義隱憂
這不僅給美、日等裁決支持者造成了尷尬和國際道義的隱憂,甚至在其他區域的海洋問題上給出了可能有損各國利益的判例。仲裁判例意味着日本現有爭議的沖之鳥礁亦應判定為「礁」,日本應放棄200海里經濟專屬區;而仲裁方式對美國的海洋問題亦造成道義隱憂,可能不時要面臨被訴國際仲裁的困擾。當然,南海局勢早已超出仲裁案本身。對美國來說,只要尋求一切機會攪局,就可能增強其在亞太的存在,基於這一訴求,大可不懼變局,倒是南海仲裁案利益相關各國亟需審時度勢,排除仲裁的負面影響,重建互信,重啟合作,回到通過當事方協商解決矛盾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