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手術「自然分解」縫線殘留兩年 事主:眨眼都痛 院方:有需要才拆線
【明報專訊】69歲的李伯兩年前到屯門醫院轄下的屯門眼科中心,接受白內障及更換晶體手術,並用上理應可自然分解的縫線縫合,惟李伯手術後左眼一直疼痛,直到去年覆診時,醫生發覺他左眼仍殘留手術線,遂替他清除,至上月底,李伯再次因左眼紅腫發炎覆診,醫生再度為其清拆手術線,並告知他未完全清除。協助李伯的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質疑是否有人疏失,要求醫管局徹查。
屯院:一般數年內可分解
屯門醫院發言人回覆本報稱,病人去年及今年兩次覆診時,醫生發現其手術位置有縫線鬆脫及外露,所以即場為他拆去外露的縫線,做法及過程符合標準。發言人稱,手術中採用的縫線極為幼細,一般可在數年內自然分解,因此醫生只會在有需要的情G下,按病人臨H情G研究需要拆除哪一條縫線,而不會一概安排病人拆除所有縫線,以減低病人因拆線而出現傷口感染的風險。發言人續稱,病人左眼手術的縫線預計會在未來一段時間慢慢分解,會繼續跟進其需要,並提供適切治療。
事主:清白內障後更模糊
不過,李伯形容手術後左眼有「入沙」感覺,即使眨眼都痛,「一咳,左眼好似跌出來」。他雖然曾在覆診時向醫生反映,但每次醫生只會說「唔係丫,手術做得好好呀!」,未有理會。他指兩次拆線都取出約半寸的線頭,現時左眼視野泛黃而模糊。李伯說,做了手術的左眼比未做手術的右眼視力還要差,更擔心之後拆線「又要再受多次痛苦」。
眼科醫學院長:一般數月溶掉
香港眼科醫學院院長周伯展表示,自然分解的手術線一般在幾星期至幾個月內便會溶掉,溶解速度視乎病人體質而異,正常情G下,因縫線十分幼小,即使留在眼內亦無大問題。
對於事件是否涉及醫療疏忽,周伯展表示「都要有具體情G先講得,因有時病人話痛,未必是後遺症,只是個人感覺」。他又說,可能的原因有「成本書咁厚」,而普遍來說紅腫是由於發炎,而引起發炎的原因亦十分多,但他亦指李伯的情G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