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市場 中日傾力搶佔
全球投資熱點 市場規模直撲萬億
汽車、電子、物流、醫療保健等行業對機械人的應用愈趨普及,掀起了機械人的投資熱。根據研究機構IDC的數據,全球機械人市場的規模每年複合增長率達17%,預料2019年機械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350億美元(約10503億港元)。機械人行業在亞洲日益蓬勃,日本和中國正加緊將製造行業機械化,兩國對機械人的開支,相當於全球機械人開支的69%。明報記者 黃展翹
愈來愈多資金投入研究機械人技術,令相關專利申請大幅飈升。根據美國專利資料庫IFI CLAIMS的數據,過去10年每年關於機械人技術的專利申請增加了兩倍,僅中國就佔機械人相關專利申請的35%,超出日本1倍以上。研究機構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機械人的風險投資金額去年增長逾1倍至5.87億美元。由私募基金建立的機械人投資組合,以至「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為開發機械人的科技創業公司提供支援的Playground初創公司,都受到資金追捧。Playground已獲Alphabet、惠普、鴻海等科技公司注資,但Playground不是直接投資於初創公司,而是提供支援後要求創業公司以部分股份作回報。
目前傳統工業機械人成本依然很高,通常用於汽車生產線等,進行一些既定的刻板工序。不過這局面將很快被打破,機械人正愈趨便宜,而使用將更加靈活。以美國Rethink Robotics公司推出的Sawyer機械臂為例,可進行測試電路板等精細任務,每小時操作成本約1美元,這價格可能影響到很多自動化未觸及的行業,為工業帶來改革。
這些能感知及適應周圍環境的協作機械人(cobots)、無人駕駛機、無人駕駛車等正吸引愈來愈多資金投資,令機械人逐漸由工業跨進服務業。隨着軟件技術不斷改良,具備「視覺」的機械人也成為投資熱點。硅谷初創公司Dispatch正於美國校園測試自動送貨工具「Carry」。這家公司不久前獲得200萬美元融資,開發這種可在行人路或行車路以行人的步速移動、運載100磅貨物的工具。它更可接入4G網絡,以便追蹤其位置。
《金融時報》指出,目前的機械人研發項目主要環繞完成特定任務的低成本機器,而不是要創造應用於廣泛用途的機械人,更不要說研製成本極高的人形機械人。剛獲注資1億美元用於研究機械人和其他硬件的俄羅斯商人Dmitry Grishin稱,他的目標是建造只有單一功能的機械人,而它的工作表現要相當出色,倘若成功,這些機器就會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自動吸塵器或自動提款機。
此外,具備學習能力的機械人也是研究重點,從而加快提升機械人的技能。機械人交付到顧客手上後,開發商仍可從機械人的運作中繼續改良產品。機械人與網絡連繫更是大勢所趨,日本工業機械人大廠發那科(Fanuc)已開發出讓機械人與網路連接的新技術,廠商下載所須的應用程式,就可調控機械人及其相關系統。Fanuc就像Alphabet和蘋果的App商店,以供應商的角色向App開發者收取費用。
把App商店概念引入工廠,為Fanuc帶來競爭優勢,當前美國與德國業界也有類似計劃。Fanuc為全球工業機械人市場的龍頭,生產可組裝iPhone、Tesla電動車等機械人設備。美國研究機構IHS估計,其去年市佔約達17%。
《金融時報》指出,隨着製造機械人的技術不斷改良,日本和德國這些傳統的機械人強國,與美國和中國的新興產業的競爭將會愈趨激烈。美國的軟件技術無疑領導全球,然而中國已鎖定機械人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料將觸發新一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