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魚檔」不一定是又濕又臭。
踏入F.I.S.H位於Kitsilano的分店,環境明亮、舒爽,強勁的空調與乾淨的地板,讓人有種來到蛋糕店的錯覺。
新鮮生蠔、冷凍黑鱈、三文魚整齊排列在陳列櫃中,轉角處是清澈的螃蟹龍蝦水缸,旁邊擺滿了自家製的煙燻魚糖。
魚檔背後的掌舵人余思聰(Jenice Yu)是華裔移民二代,自小便喜歡吃魚的她如今已是兩間魚檔的老闆。她說,必須將一般人眼中又腥又臭「魚」變得更親民、更容易料理,這樣才能成功讓大眾「吃上癮」!文╱圖:陳韻如
Fresh Ideas Start Here,簡稱F.I.S.H,總店在本那比,月前又在溫西Kitsilano開設首間分店。走進新舖,這間「魚檔」和傳統的中式魚市場很不同,但又並非全然西式,而是將兩者截長補短後「中西合璧」的另類海產店。
負責人余思聰(Jenice Yu)的父母是香港移民,來到溫哥華後一直從事魚類加工食品生意。從小耳濡目染,Jenice自小便學會和「魚」打交道,「我家裏沒有一餐不吃魚!」懷着對魚和海鮮的熟悉及熱愛,2008年,Jenice在本那比Market Crossing開設了第一間魚店。
批發零售雙線發展
「我從小就每天看着一船一船的新鮮漁穫打撈上岸,當我開始F.I.S.H時,我的理念就是希望把這些海鮮賣給本地消費者,教育本地人吃魚的好處。」Jenice解釋,主流西人其實很少在家料理魚或海鮮,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在家處理魚是很腥臭、很麻煩的一件事,「我希望透過直接面對消費者,將吃魚文化推廣出去!」
8年前,Jenice的本那比店開幕,但「天氣不似預期」,有好的魚、好的購物環境,卻沒有顧客上門。「有一天我真的快崩潰了,我打電話給一位在餐廳工作的朋友,告訴他我有品質很好的魚,但沒人買,問他要嗎?」就這樣,Jenice開始了她的批發生意,後來成了許多頂級餐廳的海鮮供應商,當中包括WEST、Boulevard,以及剛奪下2015年度最佳餐廳的Maenam。「我曾在餐廳工作7年之久,我知道供應商負責下訂單的人未必清楚貨源的來龍去脈,這造成廚師難以掌握食材的背景。我嘗試改善這個部分,所有訂單都由我每天早上親自挑貨,我能夠說得出每一條魚是出自哪一條船、哪一個海域,廚師有任何問題,只要一通電話我就能解答。」
教育與服務帶動銷售
有了批發生意作後盾,Jenice花足心思推動零售方面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熱衷下廚,如果我們能將烹調海鮮變得簡單,就能讓更多人享受在家吃魚的好處。」因此在F.I.S.H,店員除了可依顧客要求切割魚類外,還有數種不同口味的醬料,可即場替客人醃漬,「有些魚店會將快變壞的魚拿去醃,但我的魚是每天新鮮上岸的,我希望大家看得見魚的真實品質,然後我們才在客人面前醃漬!」此外,身兼大廚的Jenice還會製作海鮮意大利餃子、煙燻三文魚和黑鱈魚糖等;店內和網站上也隨時有本地知名大廚設計的食譜供客人參考,全方位保證「在家開餐」零失手。
「差不多花了兩三年時間,兩邊的生意才真正上軌道,當時我主要用社交媒體來宣傳,一開始其實不知道有沒有用,但後來真的有客人因為看到我們的facebook來消費,那時才知道原來付出沒有白費。」
隨着總店生意愈來愈好,Jenice上月在Kitsilano開設分店,「選擇這一區主要是因為離我們的餐廳客戶比較近。而且這一帶的商戶氣氛很好,大家會互相介紹客人,一門生意絕對不能靠自己成功,一定是互相幫忙。」
推廣「環保」、「本地」海鮮潮流
Jenice透露,現在的消費者開始在意食材的來源,因此像她這樣只賣「本地」、「可持續發展」海鮮的店舖,在近年非常受歡迎。「主流社會也愈來愈多人接受『游水海鮮』,我也希望在未來能多增加水缸賣活魚,但本地貨源必須配合。」
Jenice透露,原來本地出售的活魚很多都來自外地,經過長途運輸後,這些魚連日受驚、捱餓,營養價值會變低,「重點是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哪裏來,就不可能賣給顧客。」相反,本地撈補的海魚通常在船上第一時間低溫急凍,反而能保留如活魚般的豐富養份。
對於未來,Jenice計劃在大溫地區開設更多分店,讓更多人吃到頂級靚魚。說到成功之道,她謙虛地說:「先想好你的創業大計,然後一心一意地跟隨你的想法吧!要是我當初沒有立定決心埋頭做社交媒體,也不會有開分店的一天。」
訪問最後,Jenice套用一句中國人的話,她說:「最生意最終就是夜晚要能睡得安穩」,意謂做任何事都要心安理得,不佔人便宜,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經營小檔案
啟動資金:6位數字,主要投資在冷凍設備上
僱用人數:兩店合共約16人
利潤:本那比店日售約30條野生三文魚
創業總結
最滿意之處:顧客開心、更多人願意在家吃魚
待改善之處:繼續搜羅更多優質海鮮
優點:海鮮處理服務及食譜計劃完善,自設煙燻廠加工三文魚糖。
缺點:主流市場仍有顧客對活海鮮抗拒,需要加強推廣。
前景:在大溫開設更多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