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查楊丹 學界斥程序不公 指負責調查者存利益衝突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知名學者、化學系講座教授楊丹,被質疑其2014年發表的「熒光探針」研究論文數據有問題,港大調查委員會調查報告初稿指論文有3處不準確(not accurate),如用不同日子的實驗結果組成同一組圖等,但指無充分證據顯示楊一早知悉,裁定楊研究失德不成立;兩名做實驗的博士生接受學生紀律聆訊後亦被裁定無罪。港大教師及職工會、浸大職工會、學術自由學者聯盟昨批評「有人造假,但無人要負責」荒謬,而舉報楊丹的研究人員已去信要求港大校委會及教資會公開調查報告,並徹查包括港大校長馬斐森等處理事件是否失當。
質疑「有造假無人負責」荒謬
港大發言人日前稱,針對楊丹研究失德的投訴不成立,大學會跟進調查委員會的建議,確保維持大學的研究誠信。校方昨未有補充。
楊丹昨透過港大回應,指事件的舉報人、港大化學系前助理研究教授王凱峰「選擇性」提供實驗資料,其指控不負責任。楊又稱,其團隊成功重複了涉事研究的結果,小組的探針設計原理亦獲另外兩個研究小組成功運用,研究成果刊於國際期刊上,充分證明其研究的科學可靠度。
楊丹﹕重做實驗證可靠
浸大和港大工會、學術自由學者聯盟代表昨招開記者會,指港大當時由時任研究副校長(現任首席副校長)譚廣亨處理調查,惟譚曾和楊丹合寫多篇學術著作,部分題目正是熒光探針,涉嚴重利益衝突。王凱峰稱,曾向時任港大首席副校長、即現任浸大校長錢大康反映,但不獲受理。王又稱,告密後遭楊丹解僱,其後向港大上訴得直,楊撤回解僱,但他不滿校方處理事件手法而辭職,與他一同投訴楊的3名同事中,一人亦不獲續約。楊丹回應是因為對王的研究表現不滿意而提前解約,此前王沒有對其論文提出任何質疑。
王補充,告密時曾向錢大康要求保密身分,但錢指他「預齫q人知」,又指他告密後會在學術界「無立足之地」;王稱會成立「香港研究誠信關注組」助其他人舉報。錢大康昨透過浸大發言人說「不評論其他大學事務」。
港大:譚廣亨有申報楊丹關係
港大發言人日前稱,譚廣亨於調查開展前已申報他曾與楊丹合作做研究,並在調查中嚴守規定,確保程序公義;委員會運作獨立,公平公正,亦曾諮詢專家學者和法律顧問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