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辯能力﹕通識科題目最大特色——決策過程 / 持份者分析
【明報專訊】本期題目看上去好像很深奧,這亦是最困擾考生的通識科試題題型之一。以2012年卷二第1題(b)和2015年卷二第2題(a)為例,前者關於香港應否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後者關於香港各持份者在標準工時上達成共識會面臨什麼障礙。
簡單問法
如果題目是如下文那樣直接問原因、影響,那對於同學來說就比較簡單直接﹕
˙ 試解釋香港要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帶來的影響。
˙ 試解釋香港為什麼要達成標準工時。
常見問題
問題是,這種簡便的命題方式並不常見。更為常見的是像下列這種問法﹕
˙ 在規劃基建過程中,香港政府應該讓持份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
˙ 香港各持份者在標準工時上達成共識方面會面臨什麼障礙?
不少同學在作答「持份者分析」的題型時,往往當成了分析原因、影響那種題型來作答,結果當然是離題萬丈、答非所問了。
這類「持份者分析」的題型,其實重點並不是要你分析這個議題的實質,例如上述兩題的議題實質是有關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等的衝突,而是要分析政府在制訂政策解決這個議題時會面臨什麼支持和反對聲音。
雖然平日上課時,同學應該不會對「持份者分析」感到陌生,畢竟這種分析方法,通識科已經推廣了許多年,但是實踐證明不少同學仍舊掌握得不好。本文提出三點注意﹕
■持份者分析
(1) 列出所有相關持份者
→ 按持份者的關聯,加以歸類和對比立場
(1) 先列出和比對不同的持份者。列出,就是羅列所有相關持份者﹔比對,是指按照這些持份者彼此的關聯性加以分類。列出不難處理,比對易被忽略﹕
例如,僱主和勞工階層,這兩種持份者就是相關的,應該納入一類,然後比較兩者立場的差異。又如消費者和供應商也是一類,政府和反對黨又是一類。將彼此關聯的持份者加以歸類和對比立場,這樣分析才具有更高的針對性。
(2) 說明不同持份者的立場(支持或反對)
→ 解釋不同立場背後理據
(2) 再說明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和解釋他們立場背後所持的理據。所謂立場,簡單而言就是「支持」和「反對」。如果是針對政府政策的,立場就是「支持政府政策」和「反對政府政策」,最多加一些修訂而已,這一點完全不難理解。
所謂理據,說白了,就是各個持份者心中的「小算盤」——政府政策對他們的利益會帶來什麼影響,是增進了額外利益,還是要承擔本來不需要承擔的成本負擔。有前者,當然支持政府;有後者,當然反對政府。例如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附近居民可能要從此承受更多的空氣污染等環境成本,那他們當然傾向反對。
(3) 分析這些持份者的政治參與(以什麼方式表達支持和反對?)
(3) 這是最容易被遺忘的,這些持份者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那他們到底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支持和反對?在學習今日香港單元之時,有一個概念同學一定接觸過﹕政治參與。各方持份者將自己的立場理據加以影響政府,這個影響的方式,就是政治參與﹗
在香港這個相對自由和講求法治的社會,政治參與的方式比較多元化——游說立法會接受自己的立場理據,用遊行示威、聯署行動、傳媒表達意見等方式向政府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理據。要知道,所有涉及公共資源運用的政策,都必須通過立法會的審批,政府政策才能實施。各方持份者的各種政治參與方式,說到底就是為了影響立法會的投票和政府的拍板。
最後,這類「持份者分析」的題型,題目中不一定出現「持份者」三個字,但凡問及政府實施某政策「將會面臨什麼阻力/阻礙/挑戰/困難」,或者直接問實施「是否可行」,那實際上就是用「分析持份者」來加以作答。
文﹕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資深通識科教師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