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往的「中國人」、「香港人」二分法今天還合用嗎?而所謂「中國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國人」形容呢?「本土」的概念已有多種解讀,早前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以「本土」為號召的梁天琦引發出「何謂香港人」的爭議,令討論更加複雜。就此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在2月底舉行「港人身分意識﹕現G與前瞻」座談會,邀得中大學者趙永佳教授、本地藝人河國榮及年輕社運領袖張秀賢講述此議題。
張秀賢先回顧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時,港人仍具愛國情懷,踴躍捐款,亦對中國在奧運取得佳績感到自豪。但當下尤其年輕一代,這種感情已相對變得薄弱,高舉的是愛港的本土意識。張秀賢道出本土其實隨時代而變;例如1989年本港市民支持北京民運可否稱為本土事件?上百萬市民上街遊行及參與隨後的各種聲援北京民運的行動,切切實實在香港這片土地發生。
今天港人對這種中港關係以至北京對港人本土意識的打壓,有很大的反抗情緒。當廣東話、小店、茶餐廳這些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並牽動港人情感的事物均受威脅時,壓抑的情緒自然爆發為像「光復上水」之類的行動。
張秀賢:核心價值是本土身分關鍵
不過,張秀賢提醒我們,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才是定義我們本土身分的基礎。其中一例是港人重視秩序和文明。他說年初二凌晨在電視畫面,看到便利店如常運作。如果在外國,店舖早就被搶掠一空。
另一例子是香港的多元性。例如早前某家開業多年的麥當勞快餐店關門,竟引出很多港人的集體回憶。明明麥當勞是外來企業,但融入生活後,我們視之為本土的一部分。張秀賢寄語我們不能太茩姨藹琤椄煄A而把多元、文明這些核心價值都捨棄。
學者趙永佳:推銷「國情」 愈急愈弊
說到多元,河國榮是代表人物。約30年前買單程機票來香港望圓歌星夢的他,發言前在白板上畫了一間小屋,屋埵陪茼~輕人;屋外有個大箭嘴向右伸延,箭嘴的盡頭是個問號。河國榮說他很喜歡香港,因為香港人很有禮貌、有文化,與內地事事金錢掛帥很不同。但香港有一小撮人依從內地事事講錢的價值觀,不幸這一小撮人卻是有財有勢、可以左右政策的人,因此金錢便逐漸剝奪了我們珍視的事物。他拿起粉刷逐一抹去白板上小屋的牆壁,口中說﹕「無髐p販、無鷐s東話、無鷙c體字、無鬫菪恁K…」,全都只因為錢。
他提出一點﹕香港人應該要為自己人虓Q。政制在可見將來似乎沒有改變的可能,但在民生上總有可做的事,例如利用科技代替實體店舖,以避過高昂的租金等。總的來說,香港人要「勇敢、創新,不要絕望,幫自己人」,我們便有希望。
趙永佳希望北京和特區政府明白,愈急於在香港推行所謂的「國情」,客觀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近年本土意識急速冒起是最明顯的證據。通識科肩負起指導學生多方面思考、理性而多角度分析的責任,希望年輕一代能以更客觀的視野回應社會變化,年青人可謂任重道遠。
筆者會這樣歸納講者的發言﹕張秀賢和河國榮都指出香港的多元性和文明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決不能因各種打壓而把這些價值觀捨棄,這樣反而令我們迷失自己的身分,得不償失。
■相關概念
身分認同
本土意識
多元性
核心價值
文明
文﹕港島民生書院 賴得鐘老師
(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