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蟲抗藥 控蚊需新法

[2016.03.14] 發表
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左)上月與巴西總統羅塞夫(右)會晤,商討如何打擊寨卡病毒,獲對方贈送印有滅蚊標誌的T裇。(法新社)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總監弗里登

(Thomas Frieden)上周四向傳媒稱,在寨卡出現前,「從沒有一種通過蚊子散播的病毒能如此大規模地導致嚴重出生缺陷」。傳播寨卡的埃及斑蚊對人類並不陌生,它亦是傳播登革熱和黃熱病毒的罪魁禍首。有專家相信本港常見的白紋伊紋亦可傳播。世衛上周四(10日)表示,傳統滅蚊法在防控登革熱並無顯著成效,蚊蟲對化學藥劑已產生抗藥性,建議各國研究新型控蚊技術抗疫。

基因改造蚊非萬應丹

難徹底除害

埃及斑蚊自15世紀由非洲隨殖民者到達美洲,南美政府曾使用殺蟲劑、驅蟲劑及清除蚊子潛在棲息地等方式滅蚊,但始終難以根絕病源。近年英國生物科技公司Oxitec研發出一批基因改造雄蚊,雄蚊與雌蚊交配繁殖後,所生育後代會夭折,聲稱有效抑制傳染病擴散,目前在巴西試行。基因改造蚊會否成滅蚊關鍵?曾就基因改造蚊技術為英國上議院委員會擔任顧問的牛津大學數理生物學教授邦斯爾(Michael Bonsall)接受本報訪問時稱,「科學家針對蚊子品種作基因改造測試,證明經改造的埃及斑蚊交配後能減少蚊子數量逾九成」。不過,邦斯爾強調,基因改造蚊並非解決寨卡或其他傳染病的萬靈丹,不能徹底解決寨卡擴散或其他病毒問題,只能將疾病活躍程度控制於低水平。

專家:減對生態影響

基因改造蚊會否擾亂生態系統?邦斯爾指出,理論上人類不一定要將蚊子趕盡殺絕才能減輕疾病傳播,而基因改造技術只是用更精確方法減少蚊子數量,並可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他說,「1960年代泛美衛生組織使用滴滴涕(DDT)來消滅蚊蟲,但滴滴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極大」,若科學家善用基因改造技術,將蚊子數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既能降低罹患疾病機率,又可管控對生態影響。每當疫潮爆發便有謠言散播,引起公眾恐慌,有人便擔心基因改造蚊加大疾病變種可能。邦斯爾認為,科學界須與社區建立更多溝通渠道,向民眾講解新技術如何控制疫症,以阻止毫無事實根據的傳言散播。

更多國際要聞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