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召開的2016年「兩會」將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標榜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20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但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卻認為,中國其實已提前實現了小康,2020年中國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人均GDP)將達到1.2萬至1.3萬美元(約101,000港元),屆時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中產社會。而從2020年起,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引領者,開始新的100年。明報記者
62歲的胡鞍鋼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後轉行研究經濟學,是中國國情研究學科的開創者之一。曾在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2012年成為清華國情研究院首任院長,其中英文新作《超級中國》(Super China)去年在中美兩國同時出版。他在書中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及新型超級大國。
胡鞍鋼日前在北京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十三五規劃雖具「戰略性決斷性」,但中國早已提前實現了小康。他透露,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2020年實現小康目標時,只籠統提出GDP翻兩番,但有3個重要指標當時未寫入報告,一是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約23,300港元),相當於當時中等國家收入平均水平;二是城鎮化率要達到50%以上;第三是農業就業人數比例降至30%左右,還有一個就是消除貧困人口。結果去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約62,200港元),總理李克強去年底宣布2020年將達到1.2萬美元(約93,300港元);城鎮化率已達到56.1% ,城鎮常住人口達7.7億;農業就業人數比例已降至29%;至於貧困人口,按2002年的每日支出不足1美元(約7.8港元)的標準,已經全部脫貧,但現在標準提高一倍,到2020年也將全部消除。
胡鞍鋼說,從嚴格意義上看,到2020年中國就不止是世界最大的小康社會,而是世界最大的中產社會。這是所有國家包括中國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也一時難以適應。他說,現在對國人走出國門後的很多負面新聞都是因為這種「不適應」造成的,因為從3000美元到1.2萬美元,再乘以14億,這當中的落差可謂天文數字,「如果現在你還按2020年中國人均3000美元來設計應對,還能適應嗎?當然不能了」。
他舉中國去年的旅遊產業爆炸式增長為例,去年中國的國內旅遊人次達到41億,其中境外(包括港澳台)旅遊達到1.2億人次,今年農曆新年假期7天又有600多萬人次出國遊,支出達到90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國內旅遊人次將達65億,出境遊至少達1.7億,若外國能進一步落實簽證便利化,不排除達到2億人次。
「現在問題是全球有沒有那麼多酒店和交通、旅遊配套。香港的問題也是未做好準備,現在全球準備得最好的是美國,美國已給中國遊客發出10年有效簽證, 接着澳洲、加拿大、韓國也會仿效。本來香港在這方面有最大的天時地利,但卻未有好好地利用,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