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插畫﹕謝偉豪)
放大
 

其他新聞
IES教室˙星級生:緊扣論題 清晰表述
試題拆解﹕人口政策礙年輕人發展
時事議題 答題指引
設計師 遙距起「格」命
看世界﹕創意無限 像素畫襲港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實戰錦囊﹕建議題作答技巧

【明報專訊】◆見家長(見圖)

◆彥老師﹕小明,你這次通識科考試成績不理想,是因為有一條建議題失分很嚴重。如果你答題時提出的建議跟你爸爸剛才提出的建議質素類近,你應該也不能取得理想成績。

小明﹕為什麼?雖然想起每天要溫習20小時就怕怕,但看來能幫助我改善成績吧!

彥老師﹕其實你每天溫習的時間不算少,成績不佳的主因真的是因為溫習時間不足?

小明﹕我家住一樓,街邊太多人與車,溫習時總被街上噪音滋擾,難以專心!

彥老師﹕如果「溫習時間不足」並非問題根源,就算24小時都在溫習,成績也未必有顯著改善呢!其實很多同學在回答建議題時,都有意識在行文中強調他們的建議是「有用」的,但如果不先找出問題的根源,闡述建議的「有效性」時就會無從入手。以你情况為例,如果成績差是因為溫習時被街上的聲音滋擾,我們就得針對這問題成因提出建議。

小明﹕不如仿效住宅旁的高速公路,興建隔音屏障吧!

彥老師﹕這就是答建議題時另一常見毛病——忽略建議是否可行。雖然你的建議能針對問題的成因,但需知道公路旁的隔音屏障價格不菲,在家中亦難以安裝,不大可行。相反,如果小明你去公共圖書館的自修室溫習,已是個既有效又可行的方法了。

小明﹕彥老師我明白了!提出建議前要先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還要考慮建議是否可行。但作為中學生,我怎能提出適當建議去解決一些連政府官員也未必處理到的問題呢?

彥老師﹕通識科着重的並非答案本身是否百分百正確,而是考生在解說過程中能否展示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建議題亦然,我們並非要同學提出一個天衣無縫的解決方案,但在行文中,我們會留意考生能否考慮到問題根源,提出相關而具針對性的建議;又或考慮到實行上的限制和局限,深思熟慮後提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我們不如以一些熱門議題為例練習一下﹕近年住屋問題困擾着本港市民,政府該如何解決呢?

小明﹕我有看新聞!特首提出開發郊野公園建住宅!先要說明本港市民面對的住屋問題包括樓價太貴負擔不起,而「買不起樓」是因為房屋供應不足,令樓價高企。如果開發郊野公園建屋,就能增加房屋供應,令樓價降低,從而令市民有能力買樓。

彥老師﹕這可以是其中一個建議,而且推論正確!難怪你經濟科表現不錯!至於是否可行呢?

小明﹕我記得新聞報道過有環保團體反對,也惹來不少重視自然生態的持份者反對……

彥老師﹕你能夠辨識到開發郊野公園建屋建議的局限,了不起!但如果要說服考官你所提出的是個好建議,就要在答題中解決這些可預見的障礙。例如﹕你可以嘗試說明市民住屋的需求十分急切,比起使用郊野公園的需求高,以支持你的建議,當然要視乎你的論證。

小明﹕答建議題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彥老師﹕如果題目限制了建議的數目、對象或目的等等,同學提出建議時就要多留意。我剛才問的是政府該如何解決住屋問題,你提出的建議就必須由政府執行。因此,如果你建議「青少年少去看電影、少去日本旅遊,多儲蓄就能買樓」,縱使闡述十分詳盡,但因未能針對題目要求(由政府解決)而會被視作離題。

摘星秘笈

.建議須解決問題根源

.考慮建議是否可行和有何局限

.提出具體建議(包括誰去做?對誰做?做什麼?)

文﹕古俊彥老師

插畫﹕謝偉豪

 
 
今日相關新聞
實戰錦囊﹕建議題作答技巧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